前段时间,上海的一些企业发现,招聘的技术工人虽然都持有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证,但不仅技术水平不高,而且安全意识差。让人奇怪的是,这些工人在质监部门网站都有备案。企业一查,工人们最终承认是从中介机构办的“假证”,于是一桩质监干部串通中介机构“收钱办假证”的不法勾当浮出水面。(7月28日《人民日报》)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反映了社会上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片面追捧,也暴露出一些认证机构过于自利和缺乏自律,更凸显了职能部门监管的缺失。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会扭曲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导致科学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走向异化甚至崩溃,而且将严重损害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职业资格证书由专业机构如协会、学会颁授,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惯例,但惯例不等于放任和不负责任。在发达国家,任何专业机构颁授职业资格证书均是以追求职业资格信誉为前提和条件。如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有着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各种证书机构的组织管理执行专有的标准,实行严格资格审查和考评监督,确保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权责同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放要放到位、管要管得住,对于整治当前失范的职业资格证书尤为重要和紧迫。在“放”上,政府职能部门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应当把资格认定的权限放给信誉度高、自律严格的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只对行业资格执行准入,制定科学规范的资格标准及考试方法,建立起信誉良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在“管”上,政府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快建立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上,加大日常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工作规范、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程,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活动,净化资格证书市场,切实提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