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环球时报:别见着红十字会就想骂

刘海明

2014年07月22日09:22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刘海明:别见着红十字会就想骂

  “雪中送炭”受欢迎,“雪中送冰”则可能要被嗤之以鼻。对看似荒诞的事情嗤之以鼻容易,难的是追问离谱的具体原因。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雪中送冰”,可以迎合舆论的称赞,却未必真正理性和负责。眼下正值三伏天,就赶上了红十字会酷暑送棉被的事。

  台风“威马逊”过后,红会向南方灾区调拨几千条棉被引发网友质疑。红会回应,当地虽然天气热,但存在昼夜温差。老人、小孩、孕妇等体弱人群,他们需要被子。

  海南、三伏天、棉被几个关键词并列在一起,这个新闻想低调都难。围绕该不该给海南灾区送棉被,舆论的争议很大。批评者依据的是地理、气象常识,支持者依据的是可能存在的特殊时段、特殊地点和特定年龄段的灾民需要棉被。

  应该说,因为红会的声誉欠佳,加上高温和棉被“搭档”,更容易被网友认为红会这是趁机“把库存发掉,好有借款拿钱买新的,然后就有新跑车给美美了”。这样的联想式言论并不少见,只是这样的想象和事实不是一码事,却偏偏被认为是“可能的事实”,进而当作“事实”来口诛笔伐。不难想见,通过想象性事实,再好的部门其形象也难保不被损害,何况曾经深陷舆论漩涡的红会呢。照此逻辑,难免把红会想象成体无完肤的一个组织。照这种逻辑推论,即便红会送的是清凉型的用品,也可能被怀疑是劣等产品。

  三伏天送棉被之所以挨骂,在于不少人把个人的经验等同于全部的社会生活。这样的“经验等同”,看似很有说服力,实则有点以偏概全。就拿棉被在三伏天是不是完全无益来说,同一地区、同一时段,在室内的人和室外的人可能需求不同。即便同处一个环境下,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人也有所区别。网上指责三伏天送棉被者,绝大多数是在市区可以上网的人。至于山区的灾民,房子没了,夜晚潮湿、寒凉的露天过夜者,棉被显然是不错的垫背和搭身物品。再者,几千条棉被相对于一个省的山区灾民来说并不算多。何况,红会捐赠的棉被,是军用薄棉被。这样的物品,对于特殊地区的灾民并非真的毫无用处。可见,缺乏相应的户外的生存经验,依据自己的个人经验来推断所有人的需求,显然不够理性。

  经验等同,比毫无理由的猜忌当然可靠。但经验等同毕竟不等于客观事实。换言之,经验等同难免会有“失灵”的时候。在网络时代,少数人的经验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经验,进而以个人的经验为评判事情的依据。这样的批评,不是不需要聆听,而在于不能等同于真理,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就红会而言,通过舆论批评反思自己的救灾做法,会明白亿万双眼睛在盯着自己,进而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只要红会能甄别批评理由是否真正充足,按照实际需求救灾,而不是完全受制于舆论批评就行。▲(作者是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新闻系主任)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