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1441个机构"寿终正寝","领导小组"乱象根在部门利益

任小康

2014年07月03日14:3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去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第7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与此相同步的是,各省份的议事协调机构也在大幅度“瘦身”。记者梳理发现,自2013年全国两会后,已有至少13省份削减了1441个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机构。(7月2日《新京报》)

说起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机构,很多人会想起前不久才“火了一把”的郑州市“西瓜办”。起初,这个名称奇怪的机构引起公众的指责,但经过诚意的互动和对话,舆论对这个机构的存在给予了很大的包容,“西瓜办”通过协调和督促城管、工商、交管等相关责任单位,组织瓜农有序进城卖瓜,为公众办了实事好事,其存在有何不妥呢?值得追问的是,这一次被“寿终正寝”的1400多个议事协调机构有没有“误伤”呢?

领导小组、协调小组也好,联席会议、XX办公室也罢,在公众的印象中,这些议事协调机构令人眼花缭乱,尽管他们往往是在现有机构内进行的资源“重组”,不会新增编制和人员,但确实给人以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感觉。出现这种现状,首先是行政惰性使然,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思路缺乏创新,遇事总是按照“开会、发文件、成立领导小组”的固定模式进行。尽管非典早已过去了十余年,可辽宁的“省防治非典指挥部”直到去年才撤销,在领导小组想成立就成立的语境下,当地政府忘了这个机构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更深层次上说,各类议事协调机构的出现,还源于部门利益的顽固性。客观而言,很多工作确实需要多个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完成,但个别部门对“有利可图”的事情很积极,对需要承担责任的事情往往是能推就推,这样一来,就不得不成立一个更高层级的机构,尽可能地平衡各部门利益,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就拿“西瓜办”说,瓜农卖瓜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有相应部门可以进行管理:西瓜种植有农委、西瓜销售有工商、西瓜质量有食安局、运瓜车管理有交管局、影响市容了有城管局。只不过,“多龙治水”最终往往沦为“三不管”,结果就不得不成立一个市长亲自挂帅的“西瓜办”,才能“喊得动”相关部门切实履职尽责。

一年多时间,13省份削减了1441个议事协调机构,可谓战果丰硕,然而,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死灰复燃呢?毋庸讳言,在很多地方,议事协调机构如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很显然,要从根本上治理议事协调机构的乱象,既需要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管理,明确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标准与程序,更需要坚决防止部门利益固化,让行政权力真正履职尽责。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曾说:政府部门利益化的实质,是政府的公共权力被具有私利的主体所分解,而这个主体恰恰是政府的一部分。打破部门利益的固化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当下而言,应该避免对议事协调机构进行一刀切式的清理,对于那些确实能办实事的机构不妨保留,让他们用实际行动赢得公众的认可。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