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傅达林
事故企业是平安县排名第二的利税大户,原本就容易招致舆论怀疑,更应注重调查程序的开放性。即便会带来调查上的一些不便,但考虑到记者作为第三方力量介入,能够有效维护行政调查的公信力,何乐而不为呢?
近日,青海海东平安县→镍铁矿发生中毒事故,造成2死6伤,医院临床判断为疑似硫化氢中毒。目前有关部门正在调查,但是央视记者试图进场了解事故原因时,“遭到保安野蛮阻拦”。
在事故原因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任何指责似乎都为时过早。→个在环保办主任眼中“环评手续齐备”、按正常工艺流程“不会产生有毒气体”的企业,在每个月都接受环境检查、“没有发现任何违规记录”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酿成这起事故?疑窦之处也是公众关心所系,有待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调查作释疑。
但在类似事件中,政府部门的调查结论往往容易陷入真相“罗生门”,给出的原因屡屡招致公众舆论的怀疑。其中固然有公众对行政机关“有罪推定”的偏见,但更大程度上则与调查程序的封闭化有关。例如针对此次事故,公安机关拉起警戒线“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连央视记者都被推倒在地、强行抬出,恐怕早已超出了“为记者安全着想”之类的解释范围。
突发事故发生后,我们能够体谅当地政府部门的种种“难处”。既要做好善后,又要进行调查,还要应对上级领导,已经够令人焦头烂额的了,此时记者的采访会被视作“麻烦制造者”。在这种“别捣乱”的傲慢与偏见下,很多事故调查都对记者采取围追堵截的策略。但是从事后看,这种拒记者于千里之外的做法,反倒会引发更深层次的怀疑,使得调查结论陷入公信力危机。
例如此次事故,如果不存在政府监管的失职渎职,也不存在对事故企业的纵容包庇,又何惧记者采访呢?尤其是,事故企业是平安县排名第二的利税大户,原本就容易招致舆论怀疑,更应注重调查程序的开放性。即便会带来调查上的→些不便,但考虑到记者作为第三方力量介入,能够有效维护行政调查的公信力,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政府应急机制的建立健全,事故发生后当地部门能第→时间展开应急处置。但是这种应急不能变成对媒体记者的紧急封锁,相反,应急机制中理应包含为记者采访和了解真相提供便利的安排,因为在真相的获取上,记者与调查机关的目标是→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