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发言
近日一名网友在人民网留言称“甘肃和政县26个政府部门13年来给餐饮企业打‘消费白条’,欠款60余万元”,称好几家单位换了几任领导,都只承认欠账但没有解决,接待定点企业快被吃垮。当地县委县政府已成立调查组,督促涉事部门制定还款计划限期还款。(5月20日《京华时报》)
公款吃垮餐馆饭店,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公众对此几近审丑疲劳。不过,当又一起负面事例摆在面前,我们还是有必要追问一句,为什么公款吃喝打白条屡见不鲜,其根源究竟何在?
俗话说,再大的款大不过公款,政府部门迎来送往人吃马喂花的都是公家的钱,又不是掏领导个人的腰包,领导们大可“崽花爷钱不心疼”,在酒足饭饱之后大笔一挥签字报销,让饭店找单位会计结账了事。这样一来,既能展示领导的潇洒派头,也省得饭店经理跟在屁股后面讨债。然而,现实恰恰相反,一些干部点菜时毫不客气,鲍鱼龙虾来者不拒,到了结账时却变得英雄气短,只是一次次签字打白条,迟迟不肯与饭店清账结算。
究其原因,固然有官本位思想和衙门作风作祟。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都喜欢攀上政府的高枝,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些官员就抓住这一心理,随意消费,随意拖欠,认定企业不敢因为这点欠款跟政府闹翻。不过,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大量公款消费属于大吃大喝,超出了上级规定的标准,超出了财政划拨的部门经费预算。同时,领导们还担心,厚厚一叠餐饮发票会变成自我举报信,在年终检查、离任审计时引起上级的过问,给自己的仕途带来麻烦。因此,他们更愿意“寅吃卯粮”,将超支的接待费挂账处理,寄希望日后再慢慢消化,逐步处理。如果赶上领导班子调整,原负责人拍拍屁股到新单位上任,新来的领导不愿接手前任留下的烂摊子,公款欠账也就成了呆账坏账,相互扯皮,无人埋单。
包括甘肃和政县在内,面对公款吃垮企业的事件曝光,当事政府和纪检、审计部门都会成立调查组介入。但处理结果往往是政府出面或敦促相关部门偿还欠款之后就再无下文。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只是,还款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这些白条还是有必要好好梳理一下,哪些是合理的三公消费,哪些是不落腰包的腐败。对于假公之名的个人消费,理应由当事人自己埋单;对于公务接待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公款吃垮企业频现,不仅挥霍了纳税人的钱,侵害了当事者的合法权益,更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根治这一顽疾,不能止于就事论事的个案处理,更要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细化公务接待标准,加强三公经费公开,让公职人员花的每一分钱都在阳光下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建立职务消费终身责任制,无论干部如何调整变动,一旦发现职务消费方面的问题,一律追究原当事人的责任,从而彻底打破一些官员念“拖字诀”瞒天过海的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