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让潜规则失去土壤和市场是民心所向

郭俊奎

2014年05月11日11:0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9日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作风建设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立什么,破什么,需要好好把握;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5月9日人民网 )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千奇百怪的“潜规则”也应运而生。从党内看,“不认主义认实惠”、“不认组织认个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任人“唯钱、唯亲、唯顺”等“潜规则”随处可见。从社会上看,看病要给医生送红包、孩子上学要给老师买礼品、车辆违章要给交警缴分子钱、采购放贷要收回扣等“潜规则”比比皆是。

“潜规则”大肆泛滥,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败坏了党风、政风、民风,助长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习总书记提出“让潜规则失去土壤、通道、市场”,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当前,“潜规则”之所以愈演愈烈,除了受传统封建官场陋习的影响外,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一些法规制度不完善,给“潜规则”滋生提供了土壤。比如有些地方增加干部职工收入,“上面给政策,财政不给钱”。钱从哪里来?下属部门只好各显神通,凭借手中掌握的权力设置相应的“土政策”。二是一些好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给“潜规则”“潜行”留下了通道。比如禁止“带病”提拔干部、医生不允许收患者“红包”等,禁止的文件发了不少,却禁而不止。执法不严、违法难究,损害了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三是对权力监督的缺失,给“潜规则”泛滥创造了空间。如新闻舆论监督,本应是潜规则的“克星”,但在现有体制下,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发挥难免受各方掣肘,作用发挥非常有限。

因此,笔者觉得,要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我们还得从根子上去治。

要尽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潜规则”是权力变异的表现,是以权谋私的产物。因此,我们应该像习总书记要求得那样,尽量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党内讲,对现有的“笼子”查漏补缺、修缮巩固,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能和权限,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使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相分离,对直接掌管人财物等高风险部门和岗位的权力进行限制,压缩和规范各种权力的自由裁量空间,确保已经暴露出来的漏洞被彻底封死,断了某些掌权者继续钻空子的企图。从全社会讲,应根据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变化,广泛听取各方声音,吸纳各种力量,集合各方才智,共同打造“潜规则”的“终结笼”——不敢“潜”的惩戒机制、不能“潜”的防范机制、不易“潜”的保障机制,从而确保“潜规则”寿终正寝。

要让“潜规则”见光死。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开是最佳的消毒液。“潜规则”的要害是“潜”和“暗”。“潜”,是一种暗地里的约定,一种只做不说的勾当。因为“潜”,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才敢参与其中;因为“潜”,所以它才暗流涌动,渐成风习,从之者众。然而,这也是“潜规则”的致命弱点,因为它最怕“阳光”和曝光,将它置于阳光之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压缩它的“潜行”空间。所以,破除潜规则,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公开办事制度,如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企务公开、校务公开、医务公开等,尽量公开各种办事程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社会监督。只有这样,才能预防“潜规则”变成“显规则”,才能使老鼠一样的“潜规则”永远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记忆。

要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老虎”、“苍蝇”一起打。“潜规则”是影响社会风气的大“毒瘤”。可以说,党内“潜规则”不清除,官场“潜规则”就无法遏制,社会“潜规则”就可能滋生蔓延;社会“潜规则”盛行,又将助长党内“潜规则”,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对滋生腐败的“潜规则”,我们要像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党政领导干部搞“潜规则”的问题,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潜规则”问题。无论什么人,不管职务多高,只要敢搞“潜规则”,就应依法严惩。

只有通过用铁的法律制度、铁的党性纪律、铁的手腕监督管理干部和打击腐败分子,才能让“潜规则”无处藏身,才能还党和人民一个风清气正的生存空间。

分享到:
(责编:王倩、肖红)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