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民晚报:“三公经费”如何公开?

徐轶汝

2014年04月24日15:42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三公经费”如何公开?

  日前,90多个中央部门公布了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3月底,上海的各个委办局也相继公开了2014年的“三公经费”预算。从2011年起,公开当年度的“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已成为常态。以上海为例,预算公布在每年3月底,当年决算则在第二年9月底公布。在公开形式上,一般包括预、决算的说明与情况表。

  此前,人民网曾就“三公经费”公开情况展开网络调查,结果超过八成网友选了“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我觉得原因有三。

  第一,公开“羞答答”。我曾报道过3次上海政府部门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每次查询近60个委办局的“三公”数据,着实是个大工程。这一串“神秘”的数字,一般“藏”在信息公开目录中,有时在“部门预决算”的子目录中,有时在“其他”子目录中,甚至发生过在目录中找不到,但用关键词搜索却能找到的怪事。还有几个部门,迟迟不发布。

  至今,我只遇到过一两个部门,敢于将信息置于网站首页。至于那些延迟公开的部门,是否有刻意回避公众和媒体关注的嫌疑?他们或许以为绕开了关注,就绕开了风险和责难。

  第二,数据看不懂。“三公经费”包括总数、因公出国、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和公务接待经费,共4个数据。各个政府部门职能不同,工作内容千差万别,数据自然有高有低,但这些支出合不合理,却没有标准,公众看了也难以判断。有些部门的说明,洋洋洒洒一大篇,可每年除了数字不一样,文字出自同一模板,甚至不同政府部门的说明也高度相似。

  第三,超支没说法。政府部门最“怕”媒体做纵向比较,即同一年的预算与决算。钱多花了,一般都有原因,比如部门合并了、承办大型活动等。可是,个别政府部门宁愿不要让公众知道,也不愿意花功夫解释清楚,甚至在决算说明中,故意不列出决算与预算之间的差额。一旦被报道出来了,就会“有压力”。我想,这种“压力”对保障公众的监督权来说,是件好事。希望政府部门能化压力为动力,公开“三公经费”时更有诚意些。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