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观点:金融自由化,不是万能药

刘东民

2014年04月18日04: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金融自由化理论实际上就是新自由主义思想在金融学领域的展现,一度受到了西方学术界和政府的普遍欢迎。

  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学者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完成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著作,奠定了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基础。二人的核心思想非常接近。一方面,他们论述了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指出,当时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干预扭曲了金融价格,导致储蓄不足和投资效率低下,阻碍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减少政府干预,放松金融管制,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推动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正如肖本人所说:“自由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用市场去代替官僚机构”。

  从20世纪70年代拉美地区开始推动金融自由化,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近40年来的全球实践,人们对于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金融自由化同时具有增长效应和波动效应。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如何通过金融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问题。实践表明,一方面,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大多数国家确实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效应,美国赢得了上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时代”,而拉美和亚洲各国从各自的金融危机当中恢复过来后,在21世纪初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大部分研究表明,这与金融自由化存在明显的正向关联。但另一方面,几乎所有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国家都经历了明显的波动效应,多数国家还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承认金融自由化的双重效应,是金融自由化理论经过实践后的一个重大进步。

  其次,金融自由化的成效与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次序和速度有关。如何提高增长效应而尽量减少或避免波动效应,是金融自由化在理论和实践当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金融改革的初始条件、次序和速度是影响金融自由化效果的关键因素。但这仅仅是原则上的共识,在对初始条件、次序和速度的具体判断上,意见分歧巨大。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实施自由化改革的国际环境不同,实际上很难对于上述问题给出唯一准确的答案。

  再次,政府的适度监管与干预必不可少。在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自由化理论时,他们并没有提及金融自由化有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实践证明,金融系统的非线性和非理性特征使其具有显著的内在脆弱性,伴随自由化改革以及金融创新而产生的市场失灵是经常发生的。“看不见的手”并不能保障金融市场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在个别时期,“看不见的手”甚至可能将金融系统引向崩溃。市场不是万能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和金融创新浪潮中所蕴含的市场原教旨主义需要摒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向崇尚新自由主义的美国,在全球率先通过了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随后,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监管思路回归的《巴塞尔协议Ⅲ》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得以批准并逐步实施。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已充分意识到,全面而适度的监管,是维护金融市场正常运转和保障金融创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18日 23 版)

分享到:
(责编:袁勃、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