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可以说是近来文化艺术领域的关键词。
思想的交流。近日,两位世界著名学者来华做短期访学和系列讲座,他们是思想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历史学家史景迁。邀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化学者来华交流,早已是学界惯例,如上世纪20年代罗素应蔡元培之邀来到中国,上世纪50年代萨特访华,新世纪以来德里达、哈贝马斯、托多洛夫……
不过,交流更意味着除了接收,还要创建;除了倾听,还要鉴别;除了引进,还要输出。如《汉学不是中国文化的简单复制》所写,且需小心“原来是以别人的视角作为参照,却让别人的视角变成了自己的视角”;着眼未来,且需知晓“身为中国人,我们的未来还要取决于自己对于中国的了解和判断”。不仅如此,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可以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主动研究世界不同角落、不同样式的文化的那一天,而不仅仅选择与中国相关的领域。
艺术的交流。4月7日,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开幕。随着中国和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进入第二个十年,文化交流承载的意义不言自明。4月11日,持续20余天的“中国交响乐之春”将拉开帷幕,5支南方乐团和7支北方乐团齐聚一堂,演绎德奥经典与中国原创,这既是一出大型汇演,也是一场潜在的较量和中外音乐的对谈。国家话剧院小剧场演出季也在这一周开启。集结民间戏剧与兄弟剧院的旧作新颜19部70场,国字头剧院的领头羊意识与引导性可见一斑。
交流,为了分享,更为了创造。黄永玉年过九旬,仍行走在探索与表达的路上;3月31日去世的学者来新夏离世前一周仍有新作发表,一如他“做客”“足音”的文章标题所言《誓不挂笔读书人》;92岁的秦怡则正在筹拍她首次“转型”做编剧的影片《青海湖畔》。这几位老人让我们意识到:创造,是生命的本性。
(徐馨)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10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