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中青报:经历≠学历 处理学术不端要有基本常识

熊丙奇

2014年04月09日06: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经历≠学历 处理学术不端要有基本常识

  《中国青年报》4月3日6版刊发报道《浙江大学一副校长被指学位造假》,引起社会关注。4月3日晚,浙江大学网站刊发题为“关于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教授学位的说明”的文章对此回应,其中提到吴平的(博士)学位证书由“菲律宾大学”颁发,但浙大的文章并不认为吴平在该校网站关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菲律宾)”博士学位表述有“造假”之嫌,而称履职经历申报表述“属事实”。(《中国青年报》4月5日)

  浙大的声明是及时的,却很难服众。举报者称,在浙江大学官网上吴平的个人简历其中一栏是“1989.10-1993.3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菲律宾)博士”,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根本没有学位授予权,只是给其他学校或第三方的学生或奖学金得主提供科研环境。对此,浙大的声明并没有否认IRRI没有学位授予权的事实,而是称,IRRI对在该研究所完成论文的学者,均颁发研究经历和水平证书,并由菲律宾大学颁发学位证书,“吴平获得两份证书确认无误”。但是,吴平的简历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菲大。其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研究经历、水平证书,怎么变为了学历?

  这就好比,浙大某学生到耶鲁大学去做交换生,有在耶鲁大学的学习、研究经历,但该学生最终获得的是浙大文凭,但其在自己的简历中称自己获得耶鲁大学文凭,这难道不是学历造假吗?浙大作出的这一声明,缺少基本的学术常识,有些轻描淡写。多年前,云南一所高校的校长涉嫌论文抄袭,可该校学术委员会的意见是,不属于抄袭,只是“过度引用”。如此一来,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就变为了“零处理”。

  判断学历造假(无中生有、夸大或移花接木)没有那么难,对于学历造假者进行处理,也有章可循。基本的学术常识告诉我们,只要学历造假事实确凿,当事人必须为之付出代价,不但要对其进行学术处理(撤销相关的学术头衔),还要对其进行行政处理(不得再担任行政职务)。只有如此,才能纯净学术环境。如果纵容造假者继续担任重要行政和学术职务,这向其他教师和学生传递怎样的信息?又在做怎样的诚信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浙大发布的声明,没有具体的落款,只是称学校人事处进行了认真核查。而对校领导涉嫌学历造假的调查,理应由学术委员会调查,因为学校行政部门的调查,难免受到“是否听命校领导”的指摘,进而影响公信力。

  2012年,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浙大成立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为了捍卫学术的纯洁,学术委员会应该严肃对待这起涉及校领导的学术不端争议,真正发挥独立进行学术评价、处理学术不端的作用,给出具有学术公信力的说法。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