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青年观:好工作去哪儿了

正泽

2014年04月08日04: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最近,单位组织再学焦裕禄。作为一名“80后”,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真正从精神上走近他,却是通过另一个县委书记——我的外公。上个世纪80年代,外公也曾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担任县委书记,一切关于县委书记的最初印象,都是他留给我的。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回家过春节。外公神神秘秘地要送我一件礼物,祝贺我成为一名记者。我拿来一看,是一张报纸。1989年4月13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新华社记者孙忠靖的摄影报道《金阳县城里谁住得安逸?老九举家迁新楼,父母官蜗居仍简陋》,画面是一栋高大整齐的楼房和一排低矮歪斜的平房。

  我十分惊讶。既惊讶“蜗居”一词,竟出现在20多年前的报纸上;又惊讶我家竟也上过“头条”!仔细阅读,图片说明写道:“地处贫困山区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县委、县政府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尽力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使众多的知识分子安心在山区工作。目前,许多科技、教育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已陆续迁入新楼房。而县委书记、县长和县直机关干部仍住在土木结构的平房和旧楼房里。”

  幼时的记忆历历在目。外公一家4口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平房中,屋里昏暗,每次去他家,都不愿进屋,只喜欢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直到外公退休以后多年,我才知道,他曾经是位县委书记。

  其实,在那个年代,像外公这样的“官”比比皆是。外公不是凉山当地人,而是解放初期支援凉山建设来的。他曾讲,那时只有在学校里表现最好的学生,才有机会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就算一个。毕业分配时,外公问校长:“哪里还在打仗?”校长答:“凉山。”他说:“那我报名去凉山!” 结果在大凉山的山沟沟里,一干就是一辈子。和外公一起进凉山的,有的在当年的战斗中牺牲了;有的多年后回城了;但更多的是扎根凉山,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

  每次听外公讲过去的事情,我都深感震撼,震撼于祖辈的择业观竟如此简单而纯粹。是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一时冲动吗?是一无所有时的冒险吗?应该都不是!“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是人之常情,选工作从来都是人生大事。从他们此后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来看,那是一种真诚的自我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对他们来说,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这行动源自坚定信仰,洋溢着英雄豪情,也透着人生智慧——那里有广阔的干事创业的舞台。

  冬去春来,柳绿桃红,青青校园又将有一批毕业生走出校门。今天的青年们择业观多元多样,但谁都希望找份好工作。“史上最难就业季”不断刷新,就业压力持续上升,不由得让人感慨:好工作都去哪儿了?也许,祖辈们的选择可以给我们启示——能被需要的职位就是好工作,进而可以这样说,一份能帮助他人、有利社会从而实现自我的工作,都不失为一份好工作。

  观念一变,好工作也许就在身边。风物长宜放眼量,愿每个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跳出精彩的人生之舞。


  《 人民日报 》( 2014年04月08日 19 版)

分享到:
(责编:曹昆、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