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震震
他14岁参军入伍,历经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他17岁受伤致残,昏迷93天,动过47次手术,失去双脚、双手、左眼,右眼视力仅0.3。他拖着重残之躯,带领父老乡亲治理荒山,兴修水利,把一个穷村改造得焕然一新。他就是老兵朱彦夫!他的事迹正在全社会广为传颂,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致敬。
朱彦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可他主动申请离开全天有人照顾的荣军休养所,戴着假肢、拄着双拐回到故乡张家泉村。村民敬他是条硬汉子,联合党员推选他做了村支书:“我是个党员,群众就是我的老少爷们儿,我的服务对象。我应该尽到我的责任,让山区改造好,让群众吃上饭。”党员干部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这则事例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说明。
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清廉自律。老会计赵圣贵说,朱彦夫当支书25年,没领过村里一分钱;期间6个儿女结婚,他都不让声张,没办一桌酒席,没收一分彩礼:“他当书记这些年来,每逢搞一次工程,不管哪里领导来,都是他自己出钱,在自己家里吃饭,从来不花大队的一份钱。”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如何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冷暖挂在心上,时代楷模朱彦夫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延伸阅读:
朱彦夫,中国正能量的山东注脚
朱彦夫事迹的看点在“凡人善举”
朱彦夫的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
付彪:朱彦夫的“极限人生”是一座信仰丰碑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