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金元宝”、菊花、香烛等传统祭品外,今年祭品市场又出现不少与时俱进的“新潮品”。以WiFi路由器、“马上体”冥币、冥间护照为代表的新祭品,吸引了不少眼球。不过,一些老年人对这些另类祭品不大感冒,专家表示,祭祀文化是严肃的,应避免庸俗化,同时应倡导绿色祭祀。(3月30日《楚天都市报》)
清明节与时俱进没有错,但时髦祭品与清明的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一方面,制作精美的时髦祭品被付之一炬,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空气,也造成了火灾隐患。更重要的是,时髦祭品放大了物欲追求,将无厘头文化发挥到极致,而清明节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慎终追远、明德归厚,庄重而宁静,很显然,两种文化取向和氛围格格不入,也背离了清明祭祖重于情感和心理的表达之初衷。
有需求方有市场,清明祭品“赶时髦”,背后投射着活着的人对物欲的疯狂追求。N个零的钞票、豪华跑车,在现实世界求之不得,买些纸糊的,烧给先人,美其名曰孝敬祖先,其实是为了自己获得某种虚幻的物欲满足,也成为价值观扭曲的另类表象。无论是出售者还是购买者,都从根本上歪曲了祭品的意义。事实上,祭品的本意是为了缅怀逝者的德行,弘扬先人的品格,这些彰显物欲符号的祭品,则是给逝者身上泼污水,脸上抹黑。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时髦祭品的追捧者往往是年轻人,而老一辈人对此嗤之以鼻。这背后,折射出文化习得的短板。很显然,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传统文化的习得机制正在遭遇巨大挑战。
面对清明节被时髦祭品的无厘头解构,我们绝不能一笑而过,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为传统文化的习得和濡化做些什么?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