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于海武:“市委书记”变“芬姐”的标本意义

2014年03月25日09:29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于海武:“市委书记”变“芬姐”的标本意义

  作者 于海武

  近日,辽宁抚顺市委书记王桂芬参加环卫工人体验日活动,被眼尖“的哥”认出。王桂芬与环卫工人一起扫大街的图片,赢得网友喝彩。有网友评论道:这不是“芬姐”吗?“芬姐”辛苦了!赞一个……

  书记、市长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体验普通工作者的劳动,已不是新闻。这则报道传递出来的最可贵信息,是网友对市委书记代之以“芬姐”的亲密称呼。什么是姐?姐是亲人,姐是榜样,肩负着对弟妹的责任。市委书记都是咱姐,咱姐带领着我们奔小康、圆大梦,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不称心、不能尽心的呢?

  “市委书记”称谓变“芬姐”,具有标本意义。从称谓的变化可知民心民意。封建社会里,官员高高在上,掌握生杀大权,小民见大官,不仅要叩拜,还要山呼青天大老爷,见队伍要避,见大轿要躲。新中国有一段时间提倡一律称“同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官与民的界线又一度被划得很清、隔得较远。在有的地方,“一枝笔”、“掌柜的”、“老大”等各种庸俗格调的称谓甚是流行。其称谓无不显示一点:官在上,民在下,大官掌管一切,大官代表一切,一切工作为了大官满意。民对官的称呼,从来没有像现在亲近到“大大”、“姐姐”这样的程度。细究个中原因,既有舆论环境的宽松,更是官员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实实在在受到了教育,认认真真地进行了检思,端正了行为,回归了本位。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正因为封建时代的好官太少,包拯、海瑞、七品芝麻官这些亲民、为民的形象,才得以在话本、戏剧里传播,成为群众心目中理想的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加上教育警示不到位,有的地方一度出现了官民关系紧张的局面,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个别官员的贪腐行为,最终由全体官员甚至公务员群体为之埋单。大家应该深有体会,“仇官”心理一度很有市场,甚至“官二代”也成为大家热议和讨伐的对象。备受群众诟病的官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非刹不可的地步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强调为民务实清廉。恰似市委书记手里的扫帚,要对污垢进行大扫除。在中央一条条禁令规定的约束下,在一遍遍严厉的督查巡视中,有的官员锒铛入狱,有的被曝光劣迹。但同时也要看到,更多的官员还是廉洁勤勉的,在这次层层要求严格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家得以踏实认真地参加学习教育,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整改群众关心的问题。官员立说立行,即知即改,办实事,解民忧,疏民忧,最终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肯定。群众是真正的明眼人,对于市委书记坐公交车、扫大街这样的举动,也有了许多理智的评判,而不是上来就盖上一顶“官员作秀”的帽子。

  市委书记被大家亲切地叫为“芬姐”,可不是每一个为官、当干部的人可以轻易效仿的。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信息这么通畅,“吐槽”这么简便,如果不是有长期扎实优良的作风和口碑,东施效颦甚至有可能引发负面效应。不过总的来讲,市委书记能被大家馈赠以“姐”的称谓,确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社会进步需要正能量,也期待更多的“哥哥”、“姐姐”能得到大家的热捧和认可。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