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不确定性永远存在,医患双方都需要正视这样的客观存在,而后,才能用人心的力量,消除信任危机
带女儿看病,很意外地被提醒,这可能是一种难以治愈的重症。这位医生说,“不能安慰你肯定不是,但得提醒你这种可能性”。
想到病痛可能折磨女儿一辈子,我夜不能寐。消沉几天后,赶紧多方咨询权威专家,做了各种检查。得到的综合意见是:得那种重病的概率近乎为零。
虽然有各种担惊受怕,虽然有各种折腾花钱,但你如果要问我,首诊医生是好医生还是坏医生?我依然会回答,他是一个严谨的好医生。
患者对于医生都有一个普遍期待:药到病除。即便做不到这一点,也想要一个“准确说法”。这样的诉求,在情理之中。但也要看到,人体系统如此复杂,个体差异如此之大,而医学本身也有种种局限,这就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你得承认:医术永远做不到无所不能。可是,对于被身心痛苦折磨着的人来说,有时候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种不确定性。他们渴望板上钉钉的答案,而医生不敢也不能打包票。于是,你猜测我的动机,我怀疑你的诚意,医患信任因此流失、医患矛盾因而产生。
不要说一些疑难杂症,即便是最常见的感冒也是如此。要不要用抗生素,有时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做了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查,医生如果想突破这些检验结果的常规理解,依据临床经验另行判断,是需要勇气的。患者可能根据百度上搜到的信息自行判断,轻则背后嘀嘀咕咕,重则当面指着鼻子骂:你懂不懂?乱开药是不是拿回扣?
“吃菜要自己种,看病要自己懂。”我们常听到这样的玩笑话。玩笑毕竟是玩笑,现代社会本来就是建立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更何况还是医学这一如此专业的领域。你在网上8小时的搜索,就真的能比得上医学院8年的教育,或者医院8年的临床?那些唯利是图、马虎大意的医生,毕竟是少数。如果总是抱着“不信任”的心态,对医生的话信三分疑七分,难免会让“八毛门”的闹剧一次次重演。
被动格局要主动作为,医生当然可以做到更好。一个好医生能为你做什么?他会把所有你需要知道的信息都告诉你,为你提供合理的建议,为你提供决定的依据,当好医生,更当好顾问。
信息不对称永远不会消失,医疗不确定性也永远都在那里,医患双方都需要正视这样的客观存在,而后,才能用人心的力量,补上医学短板带来的困局。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24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