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可一旦买上假肥,农民该有多闹心?
有媒体报道,河南省一位农民去年买了80多袋复合氮肥,使用后他种的花木大面积死亡,为了维权,一年来他花了3万多元。网友戏称:“为赔一只鸡,搭进一头牛”。
这并非个案。日前河南省消协发布2013年十大热点投诉,农资打假维权难位列其中。山东省消协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鉴定难、程序多、时间长等成农资维权高成本的主因。
农资维权难,最无奈的是农民。一些种粮大户抱怨,农资经营没啥门槛,现在是“千家万户搞经销”,买农资有时像撞大运,比如杂交玉米种子,市场上有几十个品种,商家都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傍大牌的,有偷养分的,有换标签的,贵贱没个准,农民一旦买上假种子、假肥料,一误就是一年的收成,想维权你还耗不起神。
农资维权难,纵容了“黑心”商人。一位正规化肥企业负责人坦言,目前市场最乱的是专用肥,比如果树专用肥、小麦专用肥、蔬菜专用肥等,国家没有统一标准,生产审批环节不严,有的作坊买个搅拌机就能生产,利润高、风险低,这样“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让正规厂商步履艰难。
这些年农资打假力度不小。年年都重拳出击,联合行动,为何假劣农资依然屡打不绝?根源在市场监管上,“该放的权没放开,该管的没管好”。先说“放”: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对外地产品设关卡、抬门槛,对本地产品睁一眼闭一眼,政府之手变成“闲不住的手”,很难保证不吹“黑哨”。再说“管”:一个农资多头管,质监部门管生产,却管不了流通;工商部门管流通,却进不了企业大门;农业部门行业指导,却缺乏执法手段。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农资打假治标难治本。
管好农资市场,考验着政府的改革魄力和智慧。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多余程序,放下沉重包袱,扛起强烈责任。首先,应该整合部门职能,明确职责,厘清政府权力边界,哪个环节出问题严格问责,探索农资先行赔付制度,撑起农资维权“保护伞”。另外,要管住生产源头,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再有,销售环节应建立有效的可追溯制度,推广连锁经营模式,不能再“千家万户搞经销”。
农资关乎亿万农民利益,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早日还农民一个放心的农资市场。
《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23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