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冷漠的围观,麻木的看热闹,甚至借机生事的怂恿,变成善意的同情,如果不能挺身而出,无私助人,最不济也不要添乱。
媒体报道,3月15日晚上,合肥一位父亲因阻止儿子酒驾导致父子发生纠纷,这时围观的路人怂恿儿子驾车“轧过去……”遭到父子合力围殴,有一些网友对此发表评论称“打得好”。
无论如何,打人犯法,肯定是需要批评的,相信当地警方对此也会有其相应的处理。但是这位旁观路人“唯恐天下不乱”的怂恿,其心态和行为更需要批评。
国人爱看热闹,这个是人所共知的一种特性,看热闹本身无所谓好坏,人的好奇心使然吧。但是看热闹和看热闹好像还不一样,鲁迅先生对国人看热闹的批评因为中学教育的缘故,已经人所共知,但是那种麻木无聊的心态从这位被揍的路人身上,还有清晰的体现。
除了这种“实体看热闹”,新媒体时代,还出现了网络看热闹,手机看热闹,各种非正常事件,都会第一时间聚集很多观者——有个专业的词叫围观。而且与实体看热闹不同的是,因为在网络上往往是隐身出现,不怕像这位被人家父子痛击的路人一样被伤害,所以网上围观者往往口不择言,大放厥词,各种的无底线,有的甚至就是骂街。
看热闹不算,还要添乱,甚至要搅风搅雨,推究其心态,一种是无聊,希望以他人的冲突和不幸,填补一下空虚的心灵;一种是发泄,把自己的某些不满,借个由头开侃开骂,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果给其行为落一个名目,就是社会责任感缺失。
中国人的围观习惯,大概是在农业社会养成的,相对慢节奏的生活中,难得有点热闹可看。但是对于现代社会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生活来说,一点小事件,就聚集大批人群看热闹,非常容易造成秩序混乱以致引发其他问题,最低限度,往往也是阻碍交通。网络也同样,在现代传播条件下,某人的随意发泄,很可能经过传播的叠加效应,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比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心更进一步的,是具备普遍的人文关怀,既对他人的不幸抱以最基本的关心和善意,具有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心理模式。
不妨把冷漠的围观,麻木的看热闹,甚至借机生事的怂恿,变成善意的同情,如果不能挺身而出,无私助人,至少可以履行一下公民的义务,比如打电话报警,比如用手机协助拍摄现场的证据,最不济也不要添乱,不要幸灾乐祸地议论事件中的不幸吧。 郁晓东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