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热评】
这次国家大剧院跟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奥涅金》,远没那么骇世惊俗,但更符合多数国人的欣赏习惯。亚历山大·奥尔洛夫设计的场景并非试图复制普希金时代,尤其是第一幕颇有点中国式写意或称表现主义的味道——长长的台阶上铺满了红红绿绿的苹果,视觉上毫不枯燥,且苹果的宗教和文化蕴意令人回味无穷。
按照国家大剧院的标准,《奥涅金》的舞美算是非常简洁了,有利于烘托音乐、人物和剧情,而不至于把它们吞噬。这种平衡也体现在斯捷潘涅克的导演手法中。几处常规的地方,他尝试了更脱俗的处理。第一幕塔吉亚娜写情书的大段咏叹调,他没有安排女主角端坐桌边写信,唱词中点明写信的当口,女主角却仰卧地上,对着天空比划。第二幕和第三幕开场的舞会,又全然回避了舞蹈,用类似电影慢镜头的形式,呈现了浮华场对于主角的心理影响。大剧院的创新版本既不是古典的写实风格,离传统又不是太远;换一个角度,它没有刻意颠覆,但也绝非原地踏步。
柴可夫斯基的器乐作品在中国广受欢迎,但他的歌剧相对于意大利歌剧仍属偏门,除了其中的舞曲外旋律性不是那么强。这次由捷杰耶夫执棒,并有众多俄国艺术家加盟,一切做得都很细腻精到。跟舞美和导演风格相似,音乐似乎刻意回避了波澜起伏的浪漫派手法,而更注重婉约的内心表现。
3月14日首演的主演阵容似乎主打青春靓丽牌,唱功也没有薄弱环节。扮演塔吉亚娜和奥尔迦的演员从形象气质到音色及演绎,均跟人物极为贴切。
《奥涅金》的故事是对始乱终弃老套的一种颠覆,通过俄国“多余人”(有点类似中国的“富二代”)的典型,体现了悲观厌世、玩世不恭的情绪。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中国,这种现象不再是孤例,反而多了几分现实的参照价值。用老柴的音乐再现出来,让人看到浮躁背后的无奈。
□周黎明(影评人)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