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江涛
去年9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谭利华带着他的团队去维也纳音乐厅演出。“不是维也纳金色大厅”,今天上午文艺界别分组讨论时,他特意向在场的 其他委员强调了一句。演出结束后,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对谭利华说:“今晚我挺直腰板了。”此前的8个月,这位文化参赞已经接待了到访的133个 中国音乐团体,大部分都是来“镀金”的。他们并不在乎有没有人买票,有的团体直接“把一摞票往门房一放就走了”,演出当天一半座位都是空的。(3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之所以听说北京交响乐团不是朝着维也纳金色大厅而来的,觉得“挺直腰板”,爽了一回,就是因为在金色大厅“给钱就能演”,已经“被人家当笑话看”了。
近年来,中国人对在金色大厅“露脸”的热情更加高涨。据统计,2013年1月至8月中旬,国内各类团组在金色大厅共租用场地27场,至少有133个院校和团体参加了在这里举办的各类音乐会和演出。而相应的,是上座率普遍不高,台下的观众进进出出、交头接耳,演出中还不时夹杂着孩子的嬉闹和手机铃声,甚至忽然间“观众”变身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让在场的奥地利观众目瞪口呆。这实在是个笑话。
尽管十多年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宋祖英,艺术质量得到了各方首肯,但是,她能够在反思演出团体“镀金现象”时坦承自己“开了个坏头”,其人品值得点个赞。宋祖英和众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自娱自乐、自欺欺人的“镀金”不仅对艺术不负责任,而且有损国家形象,并且提出要通过建立审批机制来控制“镀金”过滥的乱象,这值得肯定。去年底,受“八项规定”影响,国内演艺市场锐减20%,“镀金风”算是来了一次急刹车。不过,靠行政干预“走出去”只能是扬汤止沸,因为不少演出团体由企业赞助,或者自掏腰包,无须报批。要真正做到釜底抽薪,只有让“镀金”不算金。
金色大厅已经异化成“金钱大厅”了,这样的“走出去”能赢得文化尊重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怪象,就是因为扭曲的文化政绩观在作祟。要鼓励媒体曝光、艺术精英批评,让这种使国人丢脸、文化掉价的“镀金现象”人人喊打。还要规范演出市场和改革评价体系,像对待“野鸡大学”文凭那样对待“镀金”的演出团体与艺人,使他们非但从“镀金”中得不到好处,反而不观众待见。唯此,才能让中华文化艺术走出去少些“土豪金”、铜臭味。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