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失联客机上一百多名中国人的命运,牵动着大家的心。从出事开始,电视,电脑,手机……人们尽己所能打探着事情的进展,截止到事发那天的深夜,我就接到了不下十几个“准确消息”,其中不乏给人希望的“奇迹”,但包括这些善意的谎言在内,也很快都被否定了,直到人们累了,睡了,相关的消息才消停下来,那些没得到亲人下落的家属们,一定也被这样的消息陪伴着,甚至煎熬着,一夜无眠。可以想象,他们像落在大海里的一片树叶,随着消息的波澜不能自主地被带到浪尖,又被摔到谷底,他们的感受,已经在这种消息的传播之中被忽视了。
十几年前刚做记者的时候,遇到过一起车祸,孩子在放学的路上被公交车轧死。我为此追到孩子家里,而且采访到了孩子的父母,他们都是大学老师,理性和良知使他们忍着丧子之痛,给我一点点回忆孩子出事时的点点滴滴,那篇报道为此催人泪下,也因此被社会关注了很长时间。但是,那篇报道留给我的记忆却是灰色的,甚至是我不忍回想的,因为我至今都觉得,那篇报道的完成或者说成功,是他们用自己的伤痛成全的,是以祭献他们的情感为代价的,由此带来的新闻的真实性,显得那么无情。
对负性事件中受害人的关注是人之常情,也是媒体的责任。需要把握的,是度的问题。
就比如之前昆明恐怖暴力事件,在我们打开电视的一瞬,值得安慰的是,那些无辜者的伤痛被打上了“马赛克”,被隐去了,这种被修改了的新闻报道充满了人性的体恤,因为任何一点对灾难、惨剧的探究和好奇,都有失良知。
当事人受到的心灵创伤,是很难愈合的,可能只有时间才是唯一的药物,只能给他们时间以淡忘,在淡忘中,就需要一视同仁,而不是刻意的关心。也因此,任何信息平台,都不能为不负责任、闲极无聊的看客心态,提供谈资。
晨报首席记者 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