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家玲
“水墨热”的确改变了当前艺术生态的格局,但是中国的艺术并不会因此变得多好,因为它离市场机制和本土学术建构依然十分遥远。
原来只关注当代艺术的画廊和经纪人开始关注水墨了,这造成了一种“水墨热”的假象,原来一部分运作当代艺术的资本进入到了运作水墨的领域,同时也吸引了新兴的外部资金介入。就目前来看,这些和收藏的关系不大,“新水墨”和当代艺术运作手段如出一辙,只是闲钱需要找到投资的对象,否则就意味着贬值。在房地产、固有能源投资倒退这一期间,艺术品成了热钱的新宠,但是艺术品,尤其是水墨作品,其投资收益模式完全和房产、固有能源投资是两回事。对于艺术,投资是一个看上去很光鲜的词汇,而实际操作只是倒画。
目前来看,“水墨热”的投资行为基本等同于书画界的倒画模式,属于特殊的商品消费。一个画商为了盈利往往会买一个画家上百平方尺的作品甚至是全部垄断,这样一来更为贴切的形容是:画家成了商品的生产商,而画商是营销商。在这种模式之下,画商要求的是画家的产量,画家需要迎合画商的市场需求,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绘画,而这样一来,衡量一个画家的作品价格就自然形成了“按尺论价”,而非针对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来判定。当然,对于大部分缺少艺术价值的商品绘画、重复性绘画,也只能“按尺论价”,因为一个画家成百上千的作品差距也许是不大的。因此,应追问的是,这些作品究竟有多少艺术价值?没有多少艺术价值的作品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购买,还要去投资?
迫于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艺术品成为了热钱轮转需求的一环,我想,很多新钱融入艺术市场,并不是因为这些投资者真正认识了艺术的价值,而是他们需要投资,在其他投资领域已经投不动的前提下,为了高额的回报效益,只能进入艺术品市场。但是,这些热钱一旦在预期没有收到投资者期待的高额回报,相信很快就会大量退出。
(乐梦融摘自《中国文化报》)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