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是“新闻战”,记者们都有“攻略”。“攻略”有不同,但比较通用的原则之一,是要吸引受众的眼球。于是,代表委员在媒体上呈现出来的角色,难免就和他本身应该进入的角色之间,有了差异。
代表委员本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历史上“贞观之治”里比较著名的几个人物。一个是魏征,敢说真话,善提意见,唐太宗说他是面镜子,通过他的话,能知道自己哪儿错了;还有两个人,“房谋杜断”,房玄龄善于谋划,能出主意;杜如晦善于决断,能帮着拍板儿。
提建议,出主意,做决断。这三个人领头把这三件事办得有声有色,贞观年间的国家治理也就有模有样。现代政治议程尽管和古代不一样,但任何一个公共政策的制定出台,也必然是经过这么几个阶段。
两会的代表委员忙忙碌碌,所做的事情归纳起来就是这三样。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等大会文件,就是来提建议;根据日常的工作调研情况,撰写提交自己的议案提案,这就是出主意;最后,代表们在讨论过后要表决审议过的这些文件,这也就是做决断。
因此,代表委员们其实同时在扮演着魏房杜的角色。开会、讨论需要用言语表达,但是在表达的背后,更需要的还是深入的调研、思考,是把自己思考的出发点放在国家利益和普通老百姓的需求之上的诚意。提的建议是否切中肯綮?出的主意是否符合实际?做的决断是否符合有利发展?这几条搞清楚了,代表委员的角色也就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