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忠
吴为忠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人,用他的爱心和奉献,赋予这个日子特殊意义。若在雷锋面前,“扶还是不扶”的问题,一定是个伪问题。但是,日前有媒体派出三路记者,分别前往深圳4个区的8个不同类型的地点进行现场测试:看看危难之时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里施以援手。
这件事源于深圳某外企一名年仅35岁的女项目经理突然晕倒,倒在地铁出口的台阶上一直无人敢扶,事发近50分钟后,赶去现场的120急救人员认定其已死亡。对发生在当地的新闻事件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报道,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这家媒体策划以记者“假摔”来测试路人“扶不扶”的道德题,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作为新闻从业者应该知道“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因为从一开始,这个策划就是并没有发生的虚假行为,也就是“诈摔”。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想,如果路人好心相扶,却发现这是媒体导演的一出“戏”,会有何感想?
久而久之,真的遇上有人突然摔倒,“扶不扶”倒真会成为一道难以选择的题目。因为这不像“消防演习”、“防空演习”以及“防震演习”,是可以复制的自救模拟,像“扶不扶”这样的“演习”,是在拷问路人的道德,媒体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不恰当的高位,而不是站在同等的视角共同探讨社会的公德和良知。
面对“扶不扶”的问题,我们的媒体应该坚持新闻职业操守。从根本上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有了事实,才有新闻。尊重新闻规律,老老实实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反映它、解释它,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舆论监督应当尊重新闻事实,而故意“下套”式的采访行为,违背了新闻伦理,滥用了舆论监督权。
当下的社会道德领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主流是好的。上海公交车不久前也发生一起乘客突然摔倒事件,不但有许多乘客伸出援助之手,而且由于上班高峰时交通拥挤,为了抢时间,司机在征得乘客同意后,直接将这位摔倒的乘客送到了医院。这位摔倒的乘客因为抢救及时,转危为安。
弘扬正能量是消减负能量的有力举措。加大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弘扬正能量,树立核心价值观,这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在这方面多做文章,而不是为了眼球效应去搞那些旁门左道的所谓“体验式”报道。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