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平
现在戏曲观众少。在上海,京剧观众席上也是白发者居多。当务之急是:要在青少年中组织和培养观众。最近,浙江京剧团和上海梦陶艺术剧社联手排演了一出现代少儿京剧《少年中国梦》。该剧去年11月上旬在宛平剧场首演后,各方面的反响不错,少儿观众对这出戏尤其欢迎。
《少年中国梦》以上世纪30年代“淞沪抗战”为时代背景。再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格和“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这出戏既活泼生动,又英武悲壮,激起观众内心深处强烈的爱国热情。13个小报童是戏中最出彩的主要角色,《卖报歌》的歌声又在剧场里久久回荡……
《少年中国梦》抓住“少年强,中国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这一主题,在当下同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因此,该剧的编创者决定将它压缩成一个半小时以内的学生版,为中小学生演出,是适时之举。
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曾住在虹口,四川北路、山阴路、内山书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因此,《少年中国梦》决定先为虹口区的中小学生演出。从去年11月至今,开局甚好,已演出了60多场。许多小朋友是第一次走进剧场看京戏。这一为少年儿童普及京剧的成功尝试,收到了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许多孩子感到很新鲜。导演翁国生充分发挥了“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特性,载歌载舞、唱念做打翻俱全。无论是《卖报歌》《小草歌》,还是《梦想歌》《飞机起飞歌》,都运用京剧声腔的歌舞性演唱,伴以复杂多变的身段组合表演,呈现小报童内心的善良、可爱、童趣和坚强。这出好看、好听、好玩的京剧特别适合于孩子们观赏。
普及京剧,要从娃娃抓起。振兴京剧,也要从娃娃抓起。一切兴趣在于培养,在于影响。处于成长年龄段的少年儿童,恰好是非常能够接受培养和影响的观众群,从小形成的兴趣,会随着岁月的绵延而增强。如果京剧吸引了少年儿童,使他们爱看、爱听,甚至着迷,未来的京剧舞台所面对的观众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京剧艺术的国粹,便有望得到更好的传承。京剧《少年中国梦》面向小观众演出,其意义和价值,远远超越了排演一出现代京剧本身。这条路走对了。
为小学生普及京剧艺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让孩子们看得懂。我的外孙女今年8岁,是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学校组织他们去看《少年中国梦》。我问她看得懂吗?她回答说:“看得懂,很好看呀!”她能把故事复述出来,还发表议论道:“这出戏有点像京剧,更像音乐剧。”“最好‘小东北’不要死掉。”我在这出戏的研讨会上转述了上述意见,得到许多专家的赞同,大家建议将这出戏定位为少儿京剧音乐剧,并增加几段有浓烈京味的京歌唱段,让更多小学生爱看爱听。而且,剧组告诉我,“小东北”这个角色现在已经改成不让他牺牲了,小观众们一定会更高兴。
对于少儿京剧而言,我想更应该强调观赏性,也就是说要适应少儿的喜怒哀乐,切不可沉重拖沓,切不可空讲大道理。当然,少儿京剧也要展示京剧本体的艺术魅力,不要变成“话剧加唱”。少儿京剧以展现京剧本体艺术特征为主导,才能根基雄厚,枝繁叶茂。在这方面,导演是下了许多功夫的。《少年中国梦》充分发挥京剧艺术的丰富而精美的表演手段。比如唱,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有皮黄、有曲牌,唱中念,念中唱,舞中唱。在表演和舞台布景上,这出戏采取了写意与写实的结合的手法。舞台上出现了四辆旧式黄包车,并设计了丰富的推拉黄包车的舞蹈程式:跑、钻、转、退、翻、扛……一系列拉黄包车翩翩起舞的身段舞蹈,形象优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别致,好看,好玩;在淞沪抗战的场景中,坦克也上了舞台,让孩子们开了眼界。此外,舞蹈编排、人物造型,包括服装设计,都很精心。
面向中小学生演出,也为浙江京剧团带来了生机,并使演员们名声大振。前几年与青海戏剧艺术剧院合作的大型现代少儿京剧《藏羚羊》,演出500多场,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奖。《少年中国梦》这出戏,从去年11月以来,在上海就演了60多场,大受欢迎。据悉,这台戏的预约演出,也达500多场,下月还将应邀去美国纽约演出。全剧总共26个演员,许多演员一人要饰演多个角色,演技也得到了提高。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