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喜林
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理念。在新闻媒体和官方及时对见义勇为扶老人的两位好心人进行奖励的同时,被扶老人的儿子登门道谢,这是我们期待的好声音。这不仅是最起码的真情表达,而且这才属于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际关系。扶老人的人不一定在乎非得道谢,但这是人之常情,应该有这样的好声音。这样才能我们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得到和谐相处,才能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据大河报2014年2月24日报道,昨日,洛阳“扶不扶”事件中的两位好心人刘永银、张文生被洛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洛阳市“助人为乐好市民”荣誉称号。洛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谷连民与涧西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赵红飞,前往“扶不扶”事件的发生地点“洛阳平价商店”为两位“好市民”颁发了荣誉证书。另据了解,昨日下午1点,被扶老人的儿子前往刘永银家商店道谢。
从这则新闻报道中我们发现,洛阳市问民办的同志的颁奖有创意,把颁奖仪式放在“扶不扶”事件的发生地举行是弘扬社会正气的正能量,在“扶不扶”的社会正义中洛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做出了积极的正面回应,选择这样的方式回应社会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不仅是科学的选择,而且是最正确的选择。有了这种选择,“扶不扶”就会得到迎刃而解;有了这种选择,两位“助人为乐的红市民”的心里就会增添无限的精神力量,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他们就会一如既往地做好事,他们就能解除后顾之忧;有了这种选择,社会各界人士就看到了来自官方的支持与力量,更多人就找到了学习助人为乐的榜样;有了这种选择,“扶不扶”的社会热议就有了最正确的答案。
因此,笔者认为被扶老人的儿子登门道谢是给“扶不扶”的社会疑问画上圆满句号的一个关键细节和故事情节。可以说,有了登门道谢,就有了抚平心灵创伤的解药;有了登门道谢,来自社会的各种猜测和热议就能得到最恰当的回应和解答;有了登门道谢,就能让被扶的老人与其家人抬起头来做人;有了登门道谢,我们人与人之间和我们的社会,就能解除许多心结和疑问。所以,笔者力挺被扶老人的儿子登门道谢,属于我们所期待的好声音。
可以说,道一声谢谢并不难。但难的是,这一生道谢是处于社会热议的焦点时刻,人们怕自己成为社会的关注对象人们怕社会舆论聚焦,人们太多碍于自己的面子,结果道谢的声音总是遥遥无期,而且令我们公众感到失望。因此,遇到这样令人心中万分纠结的时刻,选择道谢需要勇气。同时,在这样的时刻选择道谢就是焦点和难点,也是最关键的有利时机。所以,笔者仍然认为,被扶老人的儿子选择道谢的时机正当时,而且再也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不管老人当时处于何种心态和想法,作为老人的家人,特别是儿子,就应当具有泽中责任担当和义务。父母养育我们不仅是让我们来这个世上享福的,而且要在父母的老年尽自己的孝心和所应承担的一切家庭与社会责任和义务。而且,在民间就有“三十年前看父养子,三十年后看子养父”的教子良方。其实,这就是在传承社会责任和义务。而且,我的父亲生前就经常给我们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其实,这也属于一种家风的传承。
其实,类似全国各地出现的老人摔倒又讹人现象,其中有不少因素就是儿女们纵容的结果。因此,给那些扶老人的好心人增添了很多烦恼,更给好心人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相比之下,登门向好心道谢值得一赞。而且,这的确是是一种好声音。作为老人的儿女,应当引不容辞地担当家庭和社会责任。因此,这样的道谢值得社会予以鼓励。同时,我们更希望老年人要自尊、自爱和自重。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消除面对老人摔倒敢不敢扶的社会问题。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