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①:德云社南京分社演出现场。 |
![]() |
图③:杭州笑海相声会馆里的年轻人在说相声。 |
![]() |
体验更丰富 |
有人说,相声是属于老一辈人的娱乐形式,但有一群80后、90后,他们爱听相声段子,更愿意创作相声段子;
有人说,相声在衰落,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奔波在各大剧场,甚至到海外传播中国式幽默;
有人说,相声要专业,但这些分散在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业余时间里穿上长袍、拿起快板儿,说起相声,给大家逗乐,也让自己开心。
80后东东枪——
平时说段相声 觉得有意思
和东东枪以及他的小伙伴们见面是在北京金宝街上的一家饺子馆。一大锅血肠、一大盘猪肉大葱饺子、三个“不讲究”的男人,这样的背景下聊相声,似乎还挺应景儿。
东东枪,80后,已婚,微胖界人士,长得有些“着急”,新浪微博上有55万粉丝,身份是基层广告创意工作者。
东东枪爱开玩笑,不熟的人以为他把什么都不当回事儿;他也不爱说成绩,什么成绩在他略带调侃的语气下都轻轻带过,似乎总想要和“专业”二字撇清关系。
“平常我们就是上班,跟相声没有任何关系。但人总得干点什么,有人爱看电视、有人回家打牌,我们就研究点相声。”在东东枪看来,“爱好相声和爱好钓鱼没什么不一样。”
话虽说的谦虚,但东东枪在相声界确实研究出了名堂。
天津人东东枪从小就喜爱曲艺,上大学期间经常和同学合作在学校剧场说相声。2006年他在网上自办“六里庄人民广播电台”,这是一个由东东枪采编的网络播客节目。凭着这个电台,他在网上小火了一把。后来,他又创作了相声剧《六里庄艳俗生活》,这部剧商演非常成功,不过按东东枪现在的说法是,“现在已经卖出去了,跟我没关系了。”
东东枪八九年前常泡相声茶馆,这几年不去了。到底是当年的相声质量高,还是现在的口味高了,他自己也说不清,也有可能是忙了没时间了吧。但东东枪仍然坚持每天听相声广播节目。“现在越听越老。”东东枪所说的“老”,是指那些经典的老段子。
虽然事情一茬接一茬,但有件事东东枪一直在坚持,那就是常回母校——对外经贸大学演出。“我们和校方熟了,他们也知道我们是靠谱的相声爱好者团体,所以每次都顺利地获批场地。”东东枪和小伙伴赵亮、刘江是自大学时就认识的好哥们儿、好搭档,平时一起出来吃饭瞎聊,演出时大家一起出力。其实,组织一场演出没那么难。东东枪举了个例子,去年11月底那场演出,是11月初和朋友吃饭聊天临时起意的,从写词、背词、对词、排练到找演出场地、贴海报、微博上宣传,不过一个月时间,“我们高兴了、说过瘾了就行,没有什么未来的规划。”他开玩笑说,“免费的演出我们没压力,就算出个错也坦然。况且我们的水平要钱也不合适。”而随遇而安、兴之所至的态度,其实总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东东枪和赵亮、刘江都是有家室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老婆不爱、不懂相声也没关系,“拿相声当消遣可以,当专业也可以,觉得没意思就算了,觉得有意思就多听听,总之,怎么都行。”
90后闫佳宝、张骥——
一逗一捧 默契十几年
如果说80后的东东枪是个相声遗少,自得其乐,谦虚平和;那么90后闫佳宝、张骥算是相声先锋,冉冉升起,破旧立新。
称闫佳宝和张骥是幸运儿不为过。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成为搭档、一逗一捧默契了十几年,这是第一大幸事。
闫佳宝、张骥是一块儿在北京密云长大的发小儿,按闫佳宝的话说是“如今见着都烦了”。两人一个长得机灵、一个长得正派;一个学理,一个学文;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爱和当地人聊天,一个爱四处逛景。一动一静是怎么走到一块儿的?
“初一时我在班里寻找搭档,问了张骥一个问题,他答上了,于是就开始合作,直到现在。”闫佳宝当时问的问题是“相声的‘包袱’指的是什么”。
从初中到大学,俩人一路走来,相声越讲越有腔调,演出越来越火,但最得意的,还是他们创作的外语相声。
“外语相声,内容和语言都简单,没有难句子,实际上是用外语呈现中国最原始的传统相声。”闫佳宝说。俩人第一次试水外语相声是2012年随孔子学院去国外巡演。在维也纳大学用德语和英语演出《说学逗唱》,里面融入了中国传统相声元素,像绕口令、打灯谜、杂学唱……综合到一起,再结合西方喜剧规律,“外语相声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中外规律的契合点。”
第二次出国演出是在德国慕尼黑,这一次全场爆满,开门包袱就引来笑声一片。“我们还加入了巴伐利亚方言、德语绕口令,让德国人产生了亲切感。”闫佳宝说,“以前曲艺的对外传播仅针对海外华人,我们俩所做的是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式幽默。”
相声也给两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头一条便是性格的改变。“我从小胆儿小,不爱说话,张骥就得加个‘更’字了,跟人说话脸都红。”眼前的闫佳宝聊得正嗨,哪有一丝怯意。
“还有就是,相声拓展了交际圈,”张骥说,“相比于其他大学同学,我们接触了更多人和事。”
第三个改变,就是俩人对相声的看法的改变。对于相声,最初是一种憧憬,是对上舞台的渴望,是对台上名演员的羡慕,“而现在我们要成为我们自己。”闫佳宝对于自己的实力总是充满了自信,对自己的这个爱好更是充满了敬意,“包括对艺术本身的认识也在变化,以前认为相声就是讲笑话,现在觉得更需要技巧。”
闫佳宝的自信,一是来自年轻的胆识,同时也是在反对声中磨练出来的。“有些老前辈认为我们这不是相声,与其到国外演外语相声,不如回来把传统的东西打扎实。更有人不客气地说我们是在‘毁相声’。”对于这些声音,闫佳宝显示出异于一般年轻人的冷静和自信,“我们认为我们是在改革相声,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相声,让相声走出国门。我们的外语相声运用的也是传统相声的规律,只是外面穿了套西装。”
好在支持的声音大于反对的声音,闫佳宝和张骥也得到了不少前辈的支持。“特别是刘洪沂和何云伟老师,他们都是传统相声的表演艺术家,但却总是鼓励我俩创新,‘老瓶装新酒’的理念也是他们提出的。”
闫佳宝和张骥,如今,一个在考研,一个在找工作,似乎踏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有两样东西是他们共同的坚持——交情不会放,相声不会放,闫佳宝说,“这两个不放就能坚持,希望80岁还能一起讲相声。”“希望能活到那会儿。”张骥补充了一句。
听相声有窍门
◆相声入门,没有门槛儿
相声是平民艺术,过去艺人在大街上表演,老话叫“撂地”,大街上来来往往,各个层次的人都有,对文化水准、接受能力没有要求。
◆听谁的能乐出来,就听谁的
相声跟学术报告的区别就在这儿:老一辈的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艺术水准很高;当下走红的,像郭德纲、于谦、应宁、王玥波、何云伟、李菁、王自健、陈溯,都各有特点,也有自己的粉丝群,都不错。喜欢谁的相声,就坚持下去。
◆看演出的地方很多
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第二班,北京有很多相声园子。还有一些有特色的专场,比如每周六晚上新大都饭店的演出、每周六下午宣南书馆王玥波的评书基本也可以当单口相声听,包袱很多。
◆如何欣赏
一种是就图一乐,工作挺累,放松放松,那您就带着耳朵去,别刻意控制自己,让笑声如风行水上,行于当行,止于不得不止,这就行了。另一种,不想光听热闹,想琢磨琢磨这里头的门道。既有文本的构成规律,又有表演手法上的技巧,深入研究、仔细体味,有助于提升欣赏层次和欣赏兴味。
欣赏时候,可以品品:演员抛出的包袱中,铺陈得平稳不平稳、延展得自然不自然、反转得巧妙不巧妙;乃至作品的整体性强不强、演员的演出自如不自如,等等。
如何尝试说相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听老听,偶有机缘,自己也想试试,一试,发现自己有这个天赋,便走上了说相声的道路。
◆怎么培养兴趣
一开始,可能略有兴趣。多听、多琢磨,兴趣就能巩固住,就能加深。好比一个《歪批三国》,侯宝林有、刘宝瑞有、苏文茂有、郭德纲也有,细微之处,各有不同。越比较,越有意思。自己试试也说说,参与感能使兴趣几何基数倍地提升,反过来,兴趣提升又促着你参与。
◆多听、多揣摩是必由之路
艺术皆始于模仿终于创造。过去有个说法叫“录老师”——录音机教会的。一个相声作品有长有短,长的有40多分钟的,必须下一定的功夫去熟悉、记诵,捧哏演员和逗哏演员还要下功夫磨合、练习,否则没法表演。
◆尝试登台演出
登台演一遍,相当于私下练十遍。公开演出能让你平时学的相声段子得到检验,很多毛病才能暴露出来。北京有很多票房,如天乐、一笑春秋、金笑缘等,很多高校也有相声社团,可以先过去观摩,慢慢争取上台练习。
再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去报名参加一些培训班。比如北京西城区金融街少年宫就有相关的相声培训班。
此外,可以尝试创作新段子,让相声生活化,会收获更多。
本版制图:蔡华伟
资料整理:李智勇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2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