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观察者说:“贵”“贱”在菜外

张丹华

2014年02月17日07:54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田头贱,摊头贵”不是海南独有,而是全国蔬菜产销的普遍现象。但如果这一现象导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就需要政府动用“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协调解决“贵”“贱”及其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贵”“贱”在菜外。解决菜价问题,必须从近年来蔬菜市场供需结构、生产流通模式、区域特点等方面找原因。首先,城市郊区原有菜地不断被高楼所代替,加上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各地蔬菜自给率明显下降。其次,由市场推动的冬季南菜北运、夏季北菜南运、全年南北菜互调的销售模式,使蔬菜运输半径明显扩大,流通成本也相应增加。由于这两个原因,蔬菜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往往要经过采购、运输、多级批发、配发、集贸市场或超市零售等环节,各个环节层层加价。

  蔬菜生产流通环节是个有机整体。解决“贵”“贱”问题需要从整个运行机制入手,让农户—批发商—零售商—城市居民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利可图,才能标本兼治。在这个市场上,需求相对稳定,决定菜价高低的主要是供给。比如,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各地要注意菜地保护,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把蔬菜供应控制在合理的半径之内,而不是把全国的蔬菜供应压力都放在海南等几个集中供应区。流通环节是近年蔬菜价格增高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在蔬菜专业化组织生产程度低的情况下,这一环节又必不可少。政府对这一环节的管制一方面要使其获得正常利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市场垄断,必须培养多种流通渠道,例如“农超对接”、组织农户直销等。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7日 14 版)

分享到:
(责编:田雪、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