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新论:农村建设要有底线思维

贺雪峰

2014年02月14日03:44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城市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极,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

  

  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镇化的过程,意味着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一些地方出现了“空心村”。

  从我们调研情况来看,在不同地区,空心村的空心化程度与空心化方式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地区,空心化程度就越严重。不过,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后,他们的土地留了下来,流转给仍然留村务农的人员耕种,一定程度缓解了农村人地关系紧张的格局,提高了留村务农人员的收入,形成了一个比较具有乡村治理能力的阶层。总体来讲,当前农村治理还是维持了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

  从城镇化视角看,进城务工的农民,目前尚难获得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他们虽然在城市务工落了脚,但与农村的联系仍然紧密。不过,也正是越来越空心化的村庄,为农民留下退路,使得他们不至于在城市陷入衣食不继的境地。

  农民进城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在城乡之间往返。只要农民进城获得稳定就业与收入的成本不够高,其多次的城乡往返就具有合理性,也为快速城镇化可能产生的不适提供了缓冲。

  从当前国情来看,城市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极,农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城市全面深化改革与农村保持相对稳定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关系。现行农村基本制度正是中国过去30多年保持发展和稳定的秘密,也是未来30年中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制度红利之一。我们应该具有战略定力,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对来说,中国农村是弱势农民和弱质农业所在地。农民生活在一个个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村庄中,以代际分工为基础,半工半耕完成劳动力再生产,经营着“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土地,他们是有农家小院、有根、有生产资料的人。这样的农村为中国9亿农民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筑牢了底线。保护农村就是保护农民和农业,就是让农村继续发挥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的作用。

  这也说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未必一定是将乡村建设得特别繁荣发达,而恐怕首先是为那些在城市务工、多次返乡的农民工提供体面生活的基本条件、基础保障;乡村的治理改革,更不是想方设法将农民统统赶到城市去,而是适度增加国家对农村生产生活基本秩序的扶持力度。对那些“融不进城市、回不去家乡”的务工者来说,农村就是农民体面生活的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建设要强调底线思维,要特别警惕那些盲目推动土地流转、资本下乡甚至强硬地将农民“赶”到城市的短视做法。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4日 05 版)

分享到:
(责编:曹昆、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