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伊始,国家大剧院制作的话剧《致青春》备受关注,话剧改编小说《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延续着电影《致青春》的热度,甫一推出,便取得了不错的票房。近期,田沁鑫继《风华绝代》《青蛇》等取得市场和口碑双丰收后,又将推出中国版话剧《罗密欧和朱丽叶》。赖声川的新剧《海鸥》《让我牵你的手》也将于3月两剧联演,北京人艺推出的反映老北京风情的《理发馆》、讲述末代皇帝溥仪传奇后半生的话剧《公民》这两部新戏也备受关注……
纵观2013—2014年的话剧市场,一直保持着较为充分的演出场次和规模。以北京为例,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3北京市演出市场数据显示,以戏剧、儿童剧为主的专业演出剧场31个,演出收入1.7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11%,比去年同期增长3400万元。其中话剧平均上座率87%,在各个艺术门类中上座率最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剧、话剧的成绩单是在演出市场规模缩减的情况下取得的。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演出市场的观众人数和票房收入略有减少。而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内容辑要》预测,2013年中国演出市场票房规模为123亿元,比2012年的135亿元票房下降了8.9%。
2013年演出市场迎来了洗刷和调整,一些演出机构甚至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一些真正有质量、有观众的演出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稳中有升。在演出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为什么话剧能够存活得好?
专家指出,话剧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也经历过艰难的转型,却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逐步确立了观众意识,找准市场定位,注重内容创作。诸如人艺、国家话剧院等话剧机构注重用有品质的剧作开拓市场,小剧场话剧或以创新先锋立足,或以轻松减压喜剧取胜,凭借短平快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而越来越多的戏剧节、戏剧季在各地的举办,更是介绍了国际优秀戏剧剧目,激发戏剧观念碰撞,促进了戏剧界的交流互动。
话剧制作人王可然在回顾话剧这几年发展时说,话剧的成功在于发现市场但不迎合市场,找准了具有消费能力和情感需求的观众群体,提供了观众结合消费需求和美学需求的情感消费品,在发现市场的同时引导市场、驾驭市场。
一部好的话剧也离不开营销。在营销环节,各个话剧也下足了功夫。开心麻花剧团常年推出了“买一张票加50元送一张票”的营销手段,话剧《宝岛一村》在演出结束后送热腾腾的包子,诸如此类的营销手段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越来越多的话剧也注重利用情人节等节假日,有意识地策划推出,形成话剧档期,做好市场细分,培养观众的固定收看习惯。
话剧制作人制度的确立,更是让话剧市场走向规范化。专家指出,制作人从上游创作到下游对剧目有整体把控,对市场风险有着良好预估和判断,也大大提高了话剧的市场竞争力。难怪有人说,北京已经成为优秀的话剧制作地。
诚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话剧市场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在一些剧场尤其是小剧场中存在剧目“三俗”的情况。但这并没有妨碍话剧整体的良性发展,话剧市场的竞争机制已经形成,从北上广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的话剧市场也在逐步开发。
话剧在2013年演出市场的优异表现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以来话剧面向市场、培养观众的结果。它也给更多的演出门类以启示:需要静下心来,尊重市场规律,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3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