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数量巨大质量欠缺,好歌都去哪儿了?

本报记者 陈 原

2014年02月13日00:0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好歌都去哪儿了(文化脉动)

  音乐留声机。
  资料图片

  “中国好歌曲”剧照。
  资料图片

  “歌比人老”、“为什么好歌曲不如以前那么多”,这一系列追问让人们感觉歌坛的创作江河日下。最近,“中国好歌曲”的热播,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歌手和作品忽然冒了出来,又让人们感觉是不是固有的创作与传播机制出了问题。

  

  “中国好歌曲”如同“中国好声音”一样,刚一播出,便引来围观。前年,当一拨又一拨歌手在“中国好声音”等一个个电视综艺节目里一下冒出来时,曾令很多观众惊叹:原来民间还有那么多人才没被发掘;如今,人们又再次惊呼:原来还有那么多创作人才深藏未露!

  其实,歌曲创作是个老问题,好歌不多,流传起来的好歌就更少,尽管近些年征歌活动接二连三,但每次征集的结果都是数量巨大、质量欠缺,无论如何推动,传播范围依然有限。现在,通过“中国好歌曲”这样的形式,一些佳作猛然走红,霍尊演唱的《卷珠帘》还登上了马年春晚,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是不是歌曲创作与传播机制出了问题。

  旧有渠道风光不再

  在很多词曲作家的记忆里,30多年来,歌曲创作与传播的渠道有这样几种。

  一是征歌。过去的词曲作家分为职业与业余,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先业余后职业。所谓职业的词曲作家,大都供职于各艺术团体的创作室和艺术院校,每次征歌,他们在来稿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却是主力,因为大量的作品被淘汰后,最后能留下的往往就是他们。还有的征歌活动,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的同时,还要专门向词曲作家邀约,否则最终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30多年来,大小征歌活动究竟举办了多少,无法统计,不但平时各类征集持续不断,而且在重大节庆活动前也都会向全国征集歌曲,比如北京亚运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等。这些征歌活动确实产生过不少杰作,像《亚洲雄风》、《我和你》等。

  “不过,这种征歌活动主题比较鲜明,所以显得单一狭窄,能被选中的并不多,来稿里上乘之作也很少。而且有的好歌恰恰不是征集中产生的,而是特约的,或是想推的没走红,没在意的却歪打正着。”作曲家付林参加过各种征歌,回忆当时情景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他还认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样化的欣赏情趣、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已经让传统的征歌活动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二是晚会。大大小小的晚会曾经是歌曲诞生的土壤,每次晚会既要演唱老歌,更要征集新作,像印青、付林、张千一、刘青、贺东久、屈塬、甲丁这些职业词曲作家已经为各类晚会奉献了无数的作品,很多歌手也是经过晚会让观众记住了他们的歌声和相貌。春晚过去是歌手和作品一夜走红的地方,但近十几年来却难得有歌曲在这里闻名。“春晚还算不错的,收视率仍然比较高,可其他晚会就已经很难再吸引观众的注意了。这是因为晚会这种形式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大量晚会都走到了创作的尽头。尤其是晚会奢靡之风盛行后,作品本身的价值更被忽视。”曾执导过很多晚会的舞蹈家左青这样说。

  三是唱片。很多歌曲曾经通过唱片、盒带的发行而红遍全国,但当唱片业一落千丈后,这条路就被堵死了。“除了发烧友外,如今有多少人还听唱片?”作曲家张千一每当想起唱片业的今昔,便感慨万千。

  四是电台打榜。曾经有几年,歌曲和歌手的出名与流行主要靠在广播电台音乐频道上打榜,电台设置了各种歌曲排行榜,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那里起起落落,于是,那些排名靠前的歌曲就成为听众注目的焦点。如今打榜也已风光不再。

  网络传播日益强大

  旧的渠道衰落了,新的形式兴起了,网络正是近些年歌曲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很多青年词曲作者和歌手最看重的成名处。《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当年的蹿红,很多人记忆犹新。“旧的传播渠道的衰落与网络的发达虽说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不全是,有的传播渠道,即便没有网络,恐怕也难以为继了。”青年作曲家赵麟这样认为。

  “除了电脑,还有手机,而且手机也能联网,这些新型的音乐传播方式正在改变我们的文化生活,你不接受也要接受。尽管在电脑在手机里欣赏音乐不怎么精致,不入乐迷的眼,但对大众来说,这种方式最便捷。”张千一说。

  现在通过网络欣赏歌曲正在成为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很多词曲作者,特别是那些非职业的年轻作者和歌手都将目光转向了网络。而各大网络公司和无数的音乐网站也采用多种形式与歌曲创作建立了市场关系。那些已经出名的歌手和作者,其作品可以被买断,一次收获甚丰,而更多的人则是分成,下载一次兴许能得到一元钱。像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这样的节目,一些网络公司也愿意出巨资买断其播出权。

  事实上,随着网络欣赏音乐质量的提高,从前那种下载收听的方式也在改变,在线收听率正在上升。这表明,即便是网络,歌曲传播方式的变化极其迅速,谁都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都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快自身的转型。以MP3播放器为例,这玩意原本是数字革命的先锋,但在消费者转向智能手机等其他数码产品时,其销量竟然大幅下降。

  “各领风骚只几年。这就是音乐传播方式的现状。”赵麟说。

  作为创作者,新的传播方式也让他们的创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网络需求量巨大,所以,模仿、雷同、跟风成为潮流,什么歌曲,听起来都似曾相识。“今天都跟着草原旋风跑,明天兴许又一起跟着别的什么风转。”付林说起跟风时很不以为然。不过,数量大自然质量低,这也让人们无可奈何。“现在真正听音乐、找原创的日益减少,都是在娱乐,听过一阵就换新的。这也让好歌难以诞生,难以流传。词曲作者为了满足市场即时的需求,当然也就不会扎扎实实地用功创作。”

  浮躁、不用功、以眼前利益为主、功利性强,这种歌坛现状让很多老一代艺术家深为忧虑,这种风气还不仅仅是网络创作的原因,而且是所有音乐创作中都存在的问题。

  好歌究竟如何出来

  因为“中国好歌曲”的出现,让一些新颖的创作冒了出来,一些人认为这才是歌曲创作和传播的有效机制,好歌曲将会大量涌现。尤其是其中登上舞台的作者中有的过去曾是制作人,有的奋斗多少年、写了很多歌都没有出名,正是这一节目让他们崭露头角。但也有很多人持否定态度,认为,这只是一时的新鲜,过不了多久,另一种新的电视节目一旦出现,观众的注意力又会迅速转向。“因为电视节目追求的是收视率,不是歌曲创作,歌曲不过是吸引眼球的一种方式、一种工具。”付林这样认为。

  综艺类节目的作品,模仿过多,原创性少,这是一些音乐家的看法。但赵麟等青年作曲家持宽容的态度,“这类节目的作者大多是年轻人,对他们不宜苛责。模仿是所有艺术家最初的经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提高后,优胜劣汰,肯定会提高他们的自主原创水平。过去的创作和传播机制过于模式化,条条框框太多,让很多有潜质的作者无法出头,现在多元化的渠道和形式,将会让更多的优秀作品和人才破土而出。”

  歌曲创作和传播机制的日益多样化和急速发展的脚步,也让很多曾经闻名一时的公司转型。中国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成立30多年来推出了一批批歌手和作品,见证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但近几年由于唱片业的衰落、网络的兴起,使他们曾经非常成功的经营模式落伍了。据总经理江凌介绍,如今他们已经改为服务型签约。从前他们负责歌手和作者的塑造、企划、宣传、销售,是一条龙式的经营机制,而现在只提供单项的市场服务,因为很多环节不再可以掌握和控制,甚至难以预测,演艺经纪公司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当下的综艺节目确实为歌曲创作带来了生机,也提高了大众对歌曲的关注度和期盼,但这是否就是好歌的生路,马上断言,还为时尚早。这是很多词曲作者的意见。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3日 19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