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利用人性弱点 有无底线?

2014年02月08日15:38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利用人性弱点 有无底线?

  任大刚

  晋献公准备借道虞国攻打虢(guó)国。谋士荀息献上一计:“大王用您心爱的垂棘之璧(产自垂棘的美玉)和屈产之乘(产自屈这个地方的骏马),去贿赂虞国国君以求借道,他一定会答应的。”晋献公答道:“这两样都是宝贝,给了他,他要是不借道,怎么办?”荀息答道:“他要是不借道,就不敢收咱们的宝贝;收了宝贝就一定会借道给咱们。而那宝贝不过就像由内库转移到外库,由内厩转移到外厩一般,早晚得拿回来。大王不要担心。”晋献公于是答应了。

  虞国国君果然收了晋献公的美玉和骏马,准备借道。谋士宫之奇进谏说:“这事不能干。虞国与虢国的关系,犹如车和车轮,车不离轮,轮不离车。如果借道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必定灭亡。”但虞国国君不听从,还是借道给晋国。毫无悬念,虢国被灭。过了三年,晋国再次发兵,攻打虞国,虞国被打败,被迫割地求和。领兵的荀息牵着屈产之乘,捧着垂棘之璧,交还晋献公。晋献公高兴地说:“璧还是这个璧,马的牙齿还长齐了。”

  韩非子讲完这个故事,以“故曰”结尾:“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言下之意,虞国国君只顾蝇头小利,损失了更大的利益。

  把故事的落脚点完全放在利益权衡失当,有故意偏颇之嫌。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也见于《左传》和《史记》,在《左传》的叙述中,带出另一个常用成语“唇亡齿寒”;此外,这个故事还是“三十六计”之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出典处,后人有个更为通俗形象的成语“过河拆桥”。三个成语放在一起,理解这个故事会更加全面一些。不过稍加分辨就会发现,后两者的内涵几乎一样,都深刻包含着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和利用,只不过战争期间是“假道伐虢”,和平时代为“过河拆桥”罢了。

  人性有很多弱点。具体到这个故事中,被利用的最大弱点是人的贪财好利:一旦被眼前利益蒙蔽,别人假道伐虢也好,过河拆桥也罢,受蒙蔽者只能受人摆布,掉进别人挖好的深坑。出于基本正义和同情,古今中外,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和研究,一直为各种思想家所高度关注,很多思想家试图建构理论,克服类似人性弱点。

  韩非子也在研究人性弱点,不过是反其道而行之,就坡下驴,堪称利用人性弱点的翘楚。他从“耕战”(种地和打仗)思想出发,毫无底线地利用人性弱点。但他不知道的是,人类并非永处“耕战”状态,时时需要过河拆桥。因而在一个和平社会,他基于“耕战”状态的秘笈难于示人,很难摆上桌面大张旗鼓予以讨论,信奉者于是往往以潜流方式,口耳相传绵绵不绝。而一旦被稍具正义感的人察觉,这种行径总是要被推上道德的审判庭。

  随手一搜,网上被指责为过河拆桥的行为就有:“‘取消××’是在过河拆桥”、“×××论文造假追踪:举报者称其过河拆桥”、“女企业家遭××暴力夺楼:获得投资后过河拆桥”、“中小卖家反攻××:称××过河拆桥”、“××悄悄停售××,网友批过河拆桥太过火”、“引才要避免‘过河拆桥’”……

  谴责“过河拆桥”的言论还有很多,上列这些谴责也未必真确。但一方面至少说明,很多人和机构,仍然心照不宣打算做韩非子的信徒;另一方面,严厉谴责始终是对破坏信义行为的强烈制约。这多少是让人欣慰的。不过,如果一个社会摆不正义利关系,道德的存在空间就很小。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