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专栏

冯学锋:“新语言年俗”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冯学锋

2014年01月29日11:2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年俗”,指人们辞旧迎新的各种习俗。比如,喝腊八粥、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闹元宵等等都是汉民族的过年习俗。

年俗,是历史,也是现实;历史是指对于文化传统的传承,现实是指体现当代文化的创新。“喝腊八粥”是文化传承,“看春晚”就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广泛传播,形成全民习俗,也就构成了“新年俗”。

而“语言年俗”就是与语言相关的贺岁活动,如挂福字、贴春联、猜灯谜等等,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年俗。

语言年俗,也有传承和创新。中华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文化的结合,构筑了当代中国文化的风景线,人们以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表达着丰富多彩的张扬个性的美好愿景,渐已形成体现时代特征的语言贺岁习俗,即“新语言年俗”,它彰显了当代文化的特征。

新语言年俗之“新”,有形式创新,也有内容创新。比如拜年,由传统的叩首作揖,到电子贺年卡、手机短信拜年、网络音频视频拜年,再到微博、微信团拜等等,不断刷新拜年形式。内容上,由注重恭喜发财到强调身体健康;由单一祝辞到丰富多彩的“拜年段子”;由静态文字到包含情景的动漫或视频的“拜年作品”。其风格,有情深意长的、有幽默搞笑的、有古朴典雅的、有现代时尚的……不一而足。

岁末语言盘点,作为一种具有贺岁性质并形成一定影响的活动,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广泛使用已形成为新语言年俗。岁末语言盘点,具有极大的文化魅力,全民参与的热情与日俱增。新媒体以及计算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为全民参与提供了条件与可能。近年来,岁末语言盘点已呈现多样化的态势,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既有主流媒体的,也有自媒体的;既有聚焦国家发展的,也有关注具体行业甚至个人成长的……

当下,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有关单位的“四大”岁末语言盘点,即“汉语盘点”、“十大热词和年度汉字”、“年度汉字”、“年度热词”等,已有较大影响,具有极大的品牌价值。

个人微博、微信的岁末语言盘点已显山露水,并渐成风尚。

无论是官方还是个人的岁末语言盘点,大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评选”、一是“解读”。评选与解读是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广泛参与的评选体现了语言年俗的全民性,不同角度的解读展示了语言年俗的文化魅力。2013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等单位共同发布了“汉语盘点(2013)”。其中,“房”、“正能量”分别当选为年度国内字和年度国内词。

专家组代表李宇明教授解读“房”:温饱是民生之本,而房子,是中国人最实在的人生愿景,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高居不下的房价意味着人的一生积蓄贬值到不如几间住房,意味着刚毕业的大学生成为房奴,“楼价如此虚高,引无数百姓竞折腰”。“房”字的当选,也是民众对于利好政策出台的期望。

评选组代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解读“正能量”:能量,本来就是个中性偏积极的词语。正能量的当选,是人们对能量积极向上的推崇,体现了细致而微的无私关怀。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努力。

“解读”也成为了新语言年俗的亮点。

中国年俗就是辞旧迎新的贺岁活动,是一种喜庆文化、团聚文化。以岁末语言盘点为代表的新语言年俗,借助新媒体有效地传承并创新了年俗文化。新语言年俗,是语言的欢愉,更是文化的饕餮。充分发挥年俗的聚合力,让包括海内外华人在内的中国人踊跃参与岁末语言盘点,共同解读年度字词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这才是语言年俗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语言学专家)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