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层层拨付,不仅行政成本高企、效率低下,而且还给腐败提供了温床,一些地方“跑部钱进”可能需要“公关”,而资金层层拨付又难避免“雁过拔毛”
媒体报道显示,岁末年初,一些驻京办有所活跃,一些已撤销的驻京办也改头换面继续存在。驻京办缘何生命力如此强大?往深层次看,这与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紧密相关。正是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过多过滥,才助长了地方政府和企业“跑部钱进”的动力。
目前,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近五成,但中央实际支出不到二成,余下三成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地方和企业。转移支付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种,前者由中央财政一次性划拨地方财政,纳入地方一般预算;后者根据地方项目建设和产业扶持需要,由中央各部门将资金拨付给需要扶持的地方和企业。
一般转移支付额度根据一定标准制定,刚性较强;而专项转移支付由各部门根据本部门需要支配,有一定自由裁量空间。一些善于公关、会“编故事”的地方和企业往往获得更多专项资金支持,于是各类驻京办便有了生存空间。要规范驻京办和“跑部钱进”的做法,专项资金过多过滥的局面就不能不治理。
专项资金使用效果一直为人诟病。以对地方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为例,专项资金层层拨付,不仅行政成本高企、效率低下,而且还给腐败提供了温床——地方“跑部钱进”可能需要“公关”,而资金层层拨付又难避免“雁过拔毛”。此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往往需要地方资金配套,地方政府为了获得专项资金,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又大量举债经营,使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加剧。
专项资金对产业和企业的扶持也受到不少质疑。一些会“编故事”的企业拿到了扶持资金,而一些没有渠道、不会“编故事”的企业则拿不到,这危及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政府对企业与技术的了解总是十分有限,分配不合理在所难免。实践当中就有一些得到专项资金扶持的“明星”企业,最终发展却并不理想,甚至关门大吉。专项资金对某些重点行业的支持,还容易造成企业一哄而上,甚至部分企业靠补贴维持生存,这又会加剧产能过剩的局面。
为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清理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当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关系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更关乎市场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公平。规范专项转移资金,才能让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更大作用。当前改革必须破除部门利益,让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到实处、用出效益。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28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