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意味着农民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不意味着各种资本对农村土地的巧取豪夺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对年轻的彝族兄弟,石头垒成的房屋,用了一些“洋灰”抹上,倒也十分结实。墙上挂满了晾晒的玉米,水缸里的水清汪汪的,米缸里小米羞羞答答地挤了半缸,红苕和洋芋在墙角堆得满满当当的……住在乌蒙山深处高寒山区的他们,虽然贫穷,但吃穿不愁,每年用粮食还能换来几千块钱的收入。兄弟俩都说这是他们长大以来最好的日子了,说话时眼睛一眨一眨的,充满了期待。
又逢年关。那对乌蒙深处兄弟那期待的眼神,在我面前总是挥之不去。
和兄弟俩去看他们的耕地时,我看到了这种眼神是对土地的格外珍惜。
山凹底部的是连片田,由于海拔高,难以种植水稻,村民们在这里连片地种植玉米。这个“连片”,顶多也就是几亩田的连片。兄弟俩在这里有3亩多地,另外承包的20多亩半山地在山腰。这山腰的“耕地”大部分就是几张桌子那么大,小的有棋盘那么大。
问到耕地的产量时,我看到了这种眼神是对旱涝保收田的期待。
兄弟俩说,很难确切统计每个桌子和棋盘里的产量,玉米正常年景,单产近千斤。就怕下雨,由于山高路险,这里水利体系很少,一下大雨,那些棋盘和桌子里的土就会被冲掉不少,只好到山下背土山填充。而山凹的那些田就会有大量积水,庄稼常常被淹了,想提高产量确实太难。
虽然兄弟俩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仅是连片特困山区农民的真实写照,但他们眼神中对土地的珍惜,对旱涝保收田的期待,代表着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整体期盼。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但农村改革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和困难挑战。
农村土地就是这些困难和挑战中最突出的部位。把农村土地当作“唐僧肉”,非农化的有之;把农村土地当作幌子,非粮化的有之;把农村土地当作摇钱树,夹个皮包,在土地流转中倒来倒去,“拼缝”赚钱的有之。
农村土地是什么? 是粮食,是国家根基。必须严守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因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农村土地,要保基本农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进一步深化,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意味着土地的私有化,不意味着农民的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不意味着各种资本对农村土地的巧取豪夺。要坚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底线,放活经营权。
农村土地,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提高抗御水旱灾害能力。
马年到来之际,当中央一号文件的“春风”吹到乌蒙山区时,不知远在高寒山顶的那对彝族兄弟的眼神中会流露出怎样的表情。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26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