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于中国高考招生制度而言,需要保持三个清醒认识:一是需要坚持,因为它仍是当前公平选拔人才的不可替代的方式,是教育改变命运的重要渠道;二是必须改革,因为它凸显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对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多样需求不利;三是改起来很难,资源型社会、人情关系和望子成龙情结交织在一起,使很多改革举措都脱离了其初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又使得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重视。因此顶层设计十分关键,要能趋利避害。
当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存在多项必要条件。人的个性特征是有差异的,“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痴于书,其文必工;痴于艺,其技必良”,每个人的潜能、技能不同。社会需求也是多样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形态的多样性、社会分工的广泛性等,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也不同;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已然多元,目前中国2000多所高校,已事实上形成了研究型大学、行业特色大学、应用技术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实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充分条件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已10年有余,毛入学率已超过30%,近几年高考录取率达到80%,具备了改革的基础。再不改革,制度必将落伍于现实需求。而改革的方向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以人才的多元发展满足社会的多样需求。
以改革促活力,以制度保公平。改革是为了科学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逻辑。对于教育而言,就是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动力,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知识、思维力、技能共同作用,搭建出合理的智能结构,而不能仅仅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就是要有效释放学校的办学活力,使每所高校以自身的特色满足相应的社会需求,有自主选择特定学生的权利,同时学生依据兴趣、特长和志向对学校作出选择。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同时也是改革追求的一个方向。
至此,再来思考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就不难理解,我们需要分类考试,努力实现考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使学生的特长与学校的特色相匹配;我们需要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把考试服务交给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学校,改变目前把二者捆在一起、唯分数录取的局面;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考试的选择权,以人为本,消除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端,减轻学生应试压力;我们需要推行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扭转考什么学什么、分分计较等应试教育倾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张扬个性相结合;我们需要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看分数但不唯分数论,使学校准确录取那些符合自己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的学生,促进因材施教,同时也有助于克服高等学校的趋同现象;我们需要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教育成果,有教无类,实现终身学习。
高考招生改革,制度设计十分重要,科学的理念需要有务实的治理结构来保证,这也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这其中,维护社会公平将成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没有公平一切都将付之东流。需要严格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强社会监督,建立诚信档案体系,严惩诚信失范行为,同时,给予教育薄弱地区、弱势群体相应的倾斜性政策。
(作者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23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