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10月26日和网友畅聊春晚后,1月19日17:40到19:00,央视马年春晚总导演冯小刚再次现身网络平台并回答相关提问。冯小刚称导春晚本就是挨骂的事,“骂春晚”现在也渐渐成了一种习惯和时尚。(《京华时报》1月20日)
把对春晚的种种吐槽乃至批评,简单地称为骂,姑且不说这是否准确,即使用“骂春晚”这个词比较形象、上口,也不应该由冯小刚来回击——没有“骂春晚”,哪轮得到冯小刚执导马年春晚?
这些年来,针对春晚的批评确实不少,常给人一种“骂春晚”的印象。但有骂也有赞,不能只看到骂却看不到赞。比如2008年央视春晚,由于年初一场不期而遇的冰雪,给当年的春运带来了难以预料的麻烦,在抗击冰雪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冰雪英雄”,这一年的春晚特地在“奥运板块”之后打造了“冰雪板块”。而2011年央视春晚,由于前一年度西单女孩、旭日阳刚意外走红,这一年年的春晚青睐西单女孩演唱《想家》、旭日阳刚演唱《春天里》。这两年春晚,因为这两档节目而受到不少肯定。
而且,“骂春晚”也非为骂而骂,更非没有一点道理。这几年春晚吸引力下降,从客观上讲,受社会多元、文化多元的影响,公众的消费选择面扩大了,春晚不再是“唯一的菜”;从主观上讲,也与春晚本身逐渐模式化、脸谱化、商业化有关。这几年春晚受到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点上。其一是“商”,广告嵌入太严重;其二是“老”,演员太老,有些演员一上就是一二十年,而且也没有什么新节目,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突破;其三是“板”,整个节目编排方式太过陈旧,有些节目质量还在下降,这在小品、相声类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满足不了公众日益增加的需求,特别是满足不了新群体的需求。
央视春晚在2008年度和2011年度相对获得更多点赞,不同年份里有些节目相对受到更多肯定,也主要是因为接了地气,不再过于强调“高大上”。因此,简单地认为现在“骂春晚”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并对公众持一种抵制甚至敌视态度,并不妥当。相对于“骂春晚”,没人议论没有吐槽没人反对,这才是真正可怕的。“骂春晚”证明还有人看春晚,证明公众对春晚还有期许。如果连一声骂都听不到了,春晚恐怕也就真的成了一场“奢华的游戏”,只剩下自娱自乐、自我陶醉。
表面看是“骂春晚”,实质上却是对春晚的一种期许。如果没有人身攻击,如果不是无中生有,春晚应该乐于听到骂声才对。虽然众口难调、春晚难办,但春晚也未必就不能办好,最起码还可以寻求最大公约数。而最重要的,就是勇于、善于从“骂春晚”中听懂民众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