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经济透视:从日用品限价说起

范剑青

2014年01月21日08:11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阿根廷政府最近推出一揽子限价方案,对包括食品和日常用品在内的100多种商品实行限价。

  阿根廷是继委内瑞拉之后又一个强行平抑物价的拉美国家。2013年,委内瑞拉、阿根廷、巴西等一些国家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胀,其中委内瑞拉的年通胀率高达40%以上,阿根廷的年通胀率超过25%。超高通胀率不仅带来物价暴涨,还让两国股市坐上了火箭,一举冲入2013年全球涨幅最高排行榜。委内瑞拉IBC股市指数以全年480%的涨幅,稳居全球股市涨幅首位;阿根廷股市涨幅则位居全球第三。股市通常被视为经济的晴雨表。不过,这两个国家的股市高涨,并非因为企业赢利上升,经济形势向好,而是股民出于对严重通货膨胀的恐惧,试图通过购买股票、拥有部分企业的实物资产的方式,避免手中货币的快速贬值。

  高通胀之所以成为一些拉美国家的痼疾,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货币过量供应令通胀率居高不下。过去10年,阿、委等国都推行高福利、高补贴的社会经济政策,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部分群体的生活水平,但同时带来了很高的财政负担。在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时期,这些国家的外汇收入多,政府财力尚能支持。随着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结束,阿、委等国的外汇储备持续下降,政府只能依赖超发货币满足社会福利开支需求,其后果就是直接推高了物价。

  其次,投资和生产不足是通胀的另一个源头。近年,阿、委等国私营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生产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增长。为缓解这一现象,政府开始对外资和本国私营企业国有化,其中最受关注的要属阿根廷强制将西班牙在阿石油企业收归国有。这其中虽有复杂的政治考量,而单纯就经济影响看,则直接导致了商品生产和供应的下降。此外,巴西、阿根廷等国出于保护民族产业、防止外汇储备流失的考虑,还推出了不同形式的限制进口政策,如委对进口企业所需外汇实行“限额拍卖”等。欧盟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巴、阿是新兴市场国家中设置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贸易壁垒挡住了更有价格优势的外国商品,给通胀问题火上浇油。

  再次,外部因素尤其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也助长了货币贬值、通胀上升之势,大量国际资本撤离南美,回流美国和已经开始复苏的欧洲。巴西雷亚尔因此一度贬值超过20%,国内通胀压力骤增。

  高通胀是拉美的老毛病。上世纪80年代,拉美的通胀率曾一度平均高达149%。虽然处方开了不少,但病根似乎一直未除。值得一提的是,同为拉美国家的“太平洋联盟”成员国墨西哥、智利等,却是冰火两重天,其中通胀率最高的墨西哥也只有3.6%。此间经济学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放和自由的贸易政策:出口有竞争力的本国商品,而本国生产能力弱的商品,基本自由进口,这对避免通胀产生了很正面的作用。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21日 22 版)

分享到:
(责编:田雪、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