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绩崧
日前,国家林业局和海关总署在广州公开集中销毁了一批象牙,重达6.1吨,按黑市价,总价数千万元,遇难大象估计逾2000头。面对电视报道,很多观众会惋惜地问:何必?象反正都死了,留下象牙,拍卖给土豪,这笔钱可投入保护野生动物的事业啊。亡羊补牢的策略,有关部门何尝没考虑过,但最终决定销毁,且敲锣打鼓,就是要向黑市传达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绝不容许盗猎、走私象牙。
非法象牙贸易猖獗,其逻辑就是“有杀害,因为有买卖”。乍看是经济活动,按理说让市场调节就是了,犯不着政府干预。可如今不得不干预,一是因为公众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迫切性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认识,加之倡导尊重“动物权利”,漫说那些大象恐怖的死状令人毛骨悚然,就是杀只猫、屠条狗也往往掀起微博一片骂声。另一个原因,则是上世纪末以来,非法象牙贸易已经完成转型:从单打独斗的“专卖店”模式发展成与贩毒、武器走私等其他团伙犯罪行为相结合的“百货店”模式。据统计,现在每年有近3万头大象遇难,约200亿美元的象牙利润最终流向恐怖主义的深渊。拯救大象,就是助力反恐。
其实,象牙制品从未禁绝,非法贸易之外,还有合法买卖。一些国家还与非洲产象大国签约进口象牙,希望通过此举把黑市挤垮。以我国为例,合法象牙制品都配有标签。然而,商人重利。顾客来买象牙,商家诱以折扣,留下标签,转身配上黑市货,接着卖。这样的歪脑筋,动起来毫无技术含量,但含金量却高得惊人。数据显示,合法象牙贸易开展后,2010年来,盗猎大象案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多的现象。那些看似国家认证的象牙制品,无法抑制消费欲望。许多人更是认准了象牙的稀缺性,以之为新兴的投资目标。
回顾“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野生动物保护口号,其主张已不是简单地从源头制止犯罪,而是在付出惨痛的实验性代价之后汲取的教训。销毁吧,宁为牙碎,这是最坏的条件下最优的选择。
向人类敲响警钟的,不只是盗猎活动锐减了野生大象的种群数量,甚至激发了它们的进化。早在1997年,海外就有报道,乌干达新出生的大象中,有15%不长长牙(非洲象雌雄都长有长牙,与亚洲象不同)。可以断定,这种“无齿”现象就是大象对盗猎的最后回应。在非洲,有些保护组织还专门捕捉大象,麻醉后锯断其牙,以免日后因其有齿而丧生。就在我写作本文之际,突然发现常用软件Evernote(印象笔记国际版)的logo里,那头大象也是无牙的。会不会,我猜想,软件设计者也在表达对大象未来命运的忧虑呢?
源于市场的问题,凭行政干预不能起长效。非洲离中国很远,大象离日常生活很远,象牙制品离工薪阶层很远。拯救大象,只有改变特定消费群体的心态,让他们把欲望的眼光从珍稀野生动物制品上挪开,转投向不伤生害命的贵金属或钻石。然而,那些惯于把玩牙雕、使用牙筷的巨贾显宦,往往内心也充满了对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冷漠。要他们改用木的、竹的、塑料的,又谈何容易?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