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举两得的“补山”巧思值得学习,立足当下,应该补、护结合,补旧账与不欠新账并举
武汉利用建筑垃圾填埋的方式修复因开山采矿、采石取土破坏的山体,既修补了生态环境,还解决了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体现了一种良好的治理思路。
与武汉的情况类似,我国很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大都存在开山采矿、采石取土造成的山体破坏,旱季容易形成土尘污染、加剧雾霾,雨季则增加了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
破碎的山体摇摇欲坠、迎风起尘,不仅平添安全隐患,而且影响居民生活,治理已成必需。武汉的探索给各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多操作层面的具体做法,如严格处理流程杜绝垃圾造成二次污染、鼓励采矿企业和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治理等,有针对性的解答环保、资金难题,或可成为值得推广的方式。
在肯定巧思治理的同时,也应该清楚,补山毕竟是次优办法。为实现修复,需要克服复杂的技术难题、支付巨大的资金投入,这已经远远超过当初的开采成本。立足当下看,应该把亡羊补牢和在源头防微杜渐结合起来,补上旧账,同时避免欠新账。
各地在环境上的“旧账”,大都缘自想快速摆脱贫穷落后的发展冲动,以致开发渐渐失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今天修补山体,是对过往盲目冲动进行弥补,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不对粗放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就容易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失误,甚至会重蹈覆辙。
所谓“大医治未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该设法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旧账逐渐还上了,新账又没有欠下,美丽中国的蓝图就会越来越近。这就要求切切实实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的发展思路,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序开采、合理利用,让发展具备可持续性,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考虑暂时调整发展的节奏。
经济社会发展要算大账,纯经济账要算,生态、社会账也要算,还得算得更精、更细。各地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武汉“补山”巧思才能更有借鉴价值。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16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