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蓉
最近我在一所高校的食堂吃了一顿午餐,身边来来去去好几拨学生,不同的人,同样的话题——孩子们眉飞色舞地谈论着怎样的工作更有钱、怎样的路径能够更快赚钱、出国去哪儿更享受……有同龄的在讨论,也有学长学姐在“传授经验”,听者眼里放着光,说者嘴巴喷着唾沫星子。
提到钱真能带来快乐吗?心理学家的实验得出相反的结果:研究者采用心理学上“阈下刺激”来启动参与者的意识,通过在问卷中夹带欧元的图片,启动参与者大脑中“金钱的开关”,促使他们联想到更多的金钱。结果发现,看过金钱图片的人体会积极情绪的能力更糟糕,他们品尝巧克力时“食之无味”。其实并不是金钱本身抑制了快乐,而是人类习惯的“比较心理”被启动,且一发不可收拾,也就是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标准让一切难以满足。
昨天有则新闻,一个原本月入八百的小伙中了彩票成了千万富翁,可5年之后他破产只剩80元现金,还因诈骗身陷囹圄。对他来说,金钱带来的快乐转瞬即逝,烦恼却挥之不去。研究者发现中奖者中破产者不少。
学生希望通过大学改变命运,在校园里勤工俭学自强自立,盼望着进入社会也能出人头地。离开校园,更现实的环境摆在那里,想要找个妹子买个房子,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孩子们现实的想法无可厚非。
国家出台政策让更多寒门弟子获得教育机会,一些名校每年有20%新生来自贫困地区。可教育能抚平贫富差异带来的伤痕吗?根据传播学的“知沟”理论,由于背景、信息接收能力和利用能力的不同,大众传播会使经济地位高低阶层之间的知识鸿沟越来越大。同样,仅靠校园也很难缩小教育鸿沟,富人为孩子的成长投入,穷人的孩子却早早“输在起跑线”。这份输赢并不是考卷上分数的差异,而是认识、心态和眼界,这些将是终身教育和经济竞争的力量来源。
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让并不富裕的青年在社会起跑线上能将闪亮的目光越过金钱看到更远处?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