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其颓,哲人其萎。7日,百岁老人邵逸夫安静地走完一生。
提到邵逸夫,不能不提他打造的影视帝国。我们会想到群星灿烂的TVB——今天绝大多数的知名香港艺人,大都毕业于TVB的艺人训练班;想到“邵氏出品,必出佳片”的邵氏兄弟公司——1960年,香港十大卖座影片,邵氏独占6部。有人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没有邵逸夫,华人电影史就少了最生动的章节之一;没有邵逸夫,香港该是多么寂寞,我们的记忆该是多么贫瘠,精神世界该是多么荒凉。
其实,邵逸夫最该被记住的是他的慈善精神。“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他的慈善视野超越香港,遍及内地,2008年,汶川地震后,向灾区捐款1亿港币,是单笔个人捐款最多的人;2013年,又向芦山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币。
“你的学校有逸夫楼吗?”在莘莘学子眼中,邵逸夫更是一个生动而伟岸的慈善符号,也许毫不夸张地说,内地凡有学校处,即有逸夫楼,而且逸夫楼称得上所在学校最好的大楼之一。据统计,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迄今共捐赠内地教育近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有人发现,百度地图上的逸夫楼,密密麻麻 ,数量巨大,“向邵逸夫107岁的一生致敬,它们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邵逸夫说过,“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有此认知高度,并矢志不渝地实现之,壮哉!
某门户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联想到什么?”超过八成的参与者表示,“逸夫楼”。这可见邵逸夫留在人们心中的独特记忆,更折射出邵逸夫在教育上的发力,是多么富有成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只是捐楼,更健全了一种制度支撑——《香港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要求,“邵氏基金赠款兴建的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财政部制定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严禁截留、挪用。项目建成后,要按有关要求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审计。”……
2003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金额高达100万美元,此被誉为“东方的诺贝尔奖”,邵逸夫奖虽不如诺贝尔奖声名显赫,但邵逸夫的拳拳赤字之心,令人动容;其用意之深,令人钦敬。
有人说,“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诚哉斯言!只是这位世纪老人已经仙逝,斑斓多姿的人生大片已经剧终,令人哀伤。记住一位好人,记住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