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叶鹏:谁来拯救百年老宅被拆的厄运

2014年01月04日10:03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叶鹏:谁来拯救百年老宅被拆的厄运

  作者:叶鹏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安氏大院,周边有上千年的安氏古墓园、300多岁的古树相伴,是附近安氏宗亲的圣地。如今,因"合村并城",它被"限期拆除"。为此,原新郑市龙王乡庙后安村的安氏后人们寝食难安。(1月3日大河报)

  又见到古建筑面临被拆迁的新闻,"记得住乡愁"的愿景便让人感觉只是听上去很美罢了。多年来不少有识之士对文物保护的呼吁,而如此毁坏记忆的行径仍一再重演,在轰隆的推土机面前,那种无力感难以形容。公众不免悲观地问上一句:我们还有多少古老建筑可以拆?一百多年的历史老宅,即将面临厄运,我们还是保持最后一点希望,当地政府是否能再研究研究下对策,找到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平衡点。

  "中国对文物破坏最严重的时期不是'文革',而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此起彼伏,到现在都没有结束,这种破坏的程度比'文革'时严重"。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的话语振聋发聩,还不够让有关部门警醒?当然了,在毁坏文物的背后,大多是政绩的冲动。明乎于此,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众口唾弃下,此举还一再上演。前几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勘察时,工作人员专门都避开了古皂角树、古宅和古墓园,为何当地的郑州市港区管委会却言辞凿凿必须拆掉?南水北调是国家整体的布局和设计,地方政府服从国家层面的策略。而具体到市区城镇化进程中,施行合村并城运动,文物的保护只能让位于政绩。下级单位就一拆了之,省事方便。

  在该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到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保护志愿者们以及安氏后人在与征迁单位的博弈力量对比悬殊。对于志愿者组织提出建"民居博物馆"的折中方案,"这样的老建筑几乎每个办事处都有,要易地重建,也不太现实", 相关负责人一句轻飘飘的回应实在让人不是滋味。

  河南绿色中原志愿者组织古民居项目负责人彭保红说,"如果它们在合村并城过程中被一拆了之,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悔的"。是呀,如今"拆了真文物,造了假古董"的事例并不少见。殊不知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古建一旦拆除,就会永久失去生命,无法复原。老宅是历史的遗迹,有上百年的历史,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侵蚀而依然伫立在那里,就为当下利益,就如此毁掉不得不令人扼腕痛惜。

  面对国内这样的大拆大建,对文物的不珍惜,不少网友感慨当初成龙把古建捐给能够妥善保管它们的国家一点不足为奇。历史的足迹日渐消失,再这样下去,恐怕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从图纸和影像中看到历史了。最后,笔者忍不住再问一句,谁来拯救百年老宅被拆的厄运?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