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肖纲领:中小学评“教授”符合教师专业化需要

2014年01月04日09:46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肖纲领:中小学评“教授”符合教师专业化需要

  作者:肖纲领

  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出高招。作为2012年底“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改革的重要内容,近期,福建省首批25名中小学教师被评为“教授”,职称等级上和大学教授相同。(1月2日东南网)

  从辞源来讲,国外“教授”多从“professor”一词而来,表示在高等学府担任教职的人;我国则在汉、唐时代“太学”里设有博士,用来教育学生,经宋代演进,在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专业都设有教授,以称呼教师。可见,“教授” 基本是大学教师的专利,成为教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象征,也会得到社会各方的尊敬和热捧。而中小学教师成“教授”,好像颠覆了传统观念,他们担得起“教授’这种头衔吗?仔细探究,中小学教师成“教授”,既符合“教授”一词的本意,又将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无疑是基础教育的“春天”。

  “professor”的同源词“profession”有“职业”“专业”的意思;“professional”则有“专业的”“职业的”之意。这也是我们尊敬教授的重要原因,即教授们通常都学识渊博,在某领域造诣颇深。从这个角度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教授’”,只要做到专而博。中小学教师中也不乏一些从教多年,在相关教育领域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佼佼者,他们完全可以做到“很专业”“很职业”,以“教授”称呼他们一点不为过。

  从考核导向来看,这次评选符合中小学“教授”标准。福建在评选中小学“教授”时“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这是对中小学教师很高的要求。在当前中小学教育环境复杂、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简单教育,而要用自己的德行感化学生,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教育多培养优秀的学生,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多做贡献。可见,此次的评选标准,符合教育规律,也在促进卓越教师的出现。

  从考核结果来看,“教授”是对中小学教师的最大褒奖。过去中小学教师升为副教授就到达职称的顶峰,一些教师从此失去奋斗的动力,既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的提升。给予优秀中小学教师以“教授”职称,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荣誉,让教师们不再担心成绩没有得到肯定,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而是告诉他们,贡献分大小,但贡献无止境,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活力和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可见,无论是从辞源、考核依据还是考核结果角度看,中小学教师被评为“教授”,让“教授”走下高等教育的“神坛”,既符合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是对基础教育阶段优秀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优秀教师培育的正确引导,将让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得以提升。因此,这种改革值得在全国推广。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