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纪委等中央部门至少出台了14部约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各项行为的规定。禁令频频之下,一些官员感叹“为官不易”;而相应的公务消费行业和市场也受到冲击、遭遇寒冬。
反腐高压态势下,官员感叹“为官不易”,应该说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它说明一系列禁令真正产生了效力,反腐反到了一些官员的“痛处”,这未尝不是对反腐效果最有力的反证。但正如网友所言,应该纠正的认知误区是,“不是公务员不好当了,是贪官不好贪了,庸官不好混了,恶官不好逞凶了”。
通过有力的反腐、改革,让“官不好当”,只不过是剔除那些笼罩在权力之上的特权弊病,压缩权力在法外的运行空间,将权力逼进笼子。而这,也是改革必须要清除的既得利益阻力的重要部分。
从另一角度来说,约束权力,加强权力监督,让权力不能肆意自肥寻租,其实也是对于权力自身的保护。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和履职的权力与官员,无疑会更倾向于以兢兢业业的履职去为民众服务,赢得民心,所谓“仕途”也自然更有保障。
随着对于权力约束的制度化监督逐步收紧,让官员感慨“官不好当”之余,它更大的目标应该是完成对社会权力观的改造。公务员也只是众多社会职业中的一部分,只因为它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天然要受到更多的社会监督。不管是官员还是社会,都要习惯“官不好当”这一基本趋势。
(朱昌俊 刊今日《新华每日电讯》 本报有删节)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