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部门摁不住一头猪,十几个部门管不了一桌菜”,这说的是国内食品安全监管中“九龙治水”的弊病。几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中,问题奶粉在原奶收购过程中被添加三聚氰胺,而原奶收购环节的“奶站”该由哪个部门监管竟然不明确,已经把监管链条断裂的问题暴露无遗。
怎样避免“九龙治水”现象,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无缝衔接”?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显然是必经之路。今天,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它由原先的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三合一”整合而成,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
我国食品安全长期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制,多头执法、权责不明的弊端一直为人诟病,一看好事都争、一看坏事都躲;在市场监管中更表现为缺乏质量和效率,监管“缝隙”频频出现,看似谁都有权管,出了问题谁都不管。这不仅是因为各个部门主观上想推责、卸责,而且监管体制还给了他们推责卸责的可能和空间。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这样的监管体制正在逐渐改变。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食品安全的主要监管部门从五个减少到两个(另一个是农业部),实现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高度集中。上海也推出“新版”食药监局,将负责原先由质监、工商承担的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工作,明天正式上岗。
直观上,监管主体集中的好处在于,企业知道谁在管自己,消费者也知道出了问题该找谁。企业减轻负担,便于把更多精力放到食品安全上,守法成本降低,而监管机构的职能明确后,有利于统一“出拳”,加强对企业违法行为的查处,令违法成本上升。消费者反映诉求则有了明确的对象,监管机构推诿扯皮的“难度”提升。
从更深一层看,“三合一”等机构改革并非简单的部门合并,而是要理顺监管职能,整合监管力量,避免重复执法,堵截监管“缝隙”,以提升监管的有效性。监管与市场不脱节,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而不是“姗姗来迟”、处处被动。此前,上海食药监局基层力量不足,执法力量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新食药监管体系划转和下沉基层执法人员1722人,转变为“金字塔型”,强化了以街镇为主的基层力量。浦东的“三合一”,同样与机构“瘦身”、监管力量下沉相结合。
机构改革,已经迈出重要一步,老百姓期待着看到实际效果,看到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市场安全得到更有力的保障。改变“九龙治水”弊病,做到“无缝衔接”,不是朝夕之功,而是要不断检讨工作、弥补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