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全国首推公职人员测腐试题,其中的很多问题不仅直白,而且尖锐,比如“你认同‘人无外财不富’吗”、“你认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吗”、“你对婚外情或者婚外性生活渴望吗”等等。测试主导者会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判定公职人员离腐败有多近,答题分数越高,表明腐败的可能性越高(12月30日《扬子晚报》)。
测腐试题这个模式很新颖,但很多人对此有疑问:这样的测腐,有多少准确度可言呢?这些怀疑有道理,事实上,测腐试题主导者也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鼓楼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梅琨就表示,这34道题收上来的答案显然不可信,现在只能把它当作公职人员的自我检测和提醒。
但部分答案不可信,并不代表这样的测腐试题没有意义。一方面,测腐与硬邦邦的宣教相比,对官员的警示作用更直接,心理预警作用也更明显;另一方面,这样的测腐实践,显然能为今后更完善的腐败心理分析提供参考,即便接受测腐的公职人员填写的答案都是“说自己好话”,这何尝不是说明了精准腐败心理分析的紧迫性呢?对于治理腐败而言,防腐重于反腐已经是很大程度的共识。如何预防腐败,需要理论创新,也需要更多的实践。
很多持怀疑态度者认为,这又是一个花架子工程,中看不中用。更有人认为,制度反腐最重要,腐败心理分析没什么用。这其实很有点“泛质疑”的嫌疑——对于新的实践,不必一上来就投以怀疑的眼神,而应该多看看其方向和积累经验的实际意义。更何况,制度反腐与腐败心理分析所代表的预防腐败机制,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江苏 赵勇/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