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每日电讯:火葬的尴尬

吴聚云 

2013年12月30日08:4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火葬的尴尬

  ■草野·宇下 

  人去世后土葬,是我们家乡自古以来的风俗。在全国多数地区普遍实行火葬的今天,这种风俗却没有丝毫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末,政府一再强调要节约耕地,实行火葬。那时的机关干部,都是比较听话的,去世后多数都是实行火葬。但在农村却行不通,仍然是土葬。尽管上级要求很严,又是扒坟,又是罚款,却依然屡禁不止。那时农村死一个人,要交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元的火化费。对此大家都有怨言,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也照交不误。我所在村庄的田地里,只有两座坟堆里各葬着一个骨灰盒,那是逝者死在东北火化后带回来的。新世纪初,我村的陈哥正值花甲之年,也去北京打工,没想到死于机器事故。儿子不让其父在当地火化,高价租车将遗体运回家乡。

  最近几年,民政部门不再对故去的村民收取火化费,农村故去老人的葬礼越来越隆重。原来火化抓得紧时,老人去世,不敢声张,黄昏时偷偷埋葬,待过3年时再大操大办。现在去世时和3年时都大操大办,响器、纸人纸马、各种电器、音响、小汽车等,凡人间有的、现代化的,一应俱全。很多东西,逝者在世时别说用过,连见都没有见到过。

  机关干部去世,除一名死在任上的县委书记和几名家在外地的干部外,凡是本地的干部,几乎无一人火葬。大都是在火葬场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后,再运往农村家中土葬。干部去世后,必须拿火化证领取相关待遇和办理遗属补助,不然也无须在火葬场举行仪式。除照交火化费外,还要拿着好烟好酒送给火葬人员,他们何乐而不为呢?最近几年,火葬场几乎成了无烟工厂,和大城市火化都排队的殡仪馆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俱来的是,棺材铺也生意红火,都是摆在路边一字儿排开。松木的、柏木的及各式各样的普通的、豪华的棺材应有尽有。哪像以前都是偷偷地制作和出售。

  原野里,坟墓有增无减,坟墓前立的石碑也越来越多,碑高大多在两米左右。有一片坟地,立有石碑30多块,形成一个另类“风景”。

  其实现在不少村民很怀念以前大力提倡火葬的年代,认为那时火葬抓得紧,丧事都从简办理,不像现在生活富裕了,却相互攀比,丧事越办越铺张,浪费不少钱财。家在本地的机关干部在暮年之时,回农村老家建房的也渐渐增多。老家有一所房子,可以在那里寿终正寝,方便百年之后的丧事办理。

  我的家乡在鲁西南,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土地逐年减少,对于火化,政府也不会再采取强制性的措施,真担心这种土葬的习俗会把更多的良田“吃掉”。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王倩)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