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本科生就业而言,公平就是要确保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有同样的机会、对等的权利,避免人情与关系对公平的破坏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26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其失业率高达30.5%,远远高于其他群体(12月26日中国新闻网)。
农村家庭普通本科生就业最难,失业率达到三成,这样的调查结果,与现实的情况基本吻合,所以并没有让人感到意外。而蓝皮书也进一步指出,激烈的就业竞争衍生出一个副产品——“拼爹”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相当普遍。调查结果显示,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和能力对于能否找到工作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和能否获得较高月薪则有影响。现实中,各种“萝卜招聘”现象的存在,就是对蓝皮书结论的一种佐证。“人家有的是背景,我有的只是背影”,这的确成为这个时代苍凉的表情。
农村本科生就业最难,不意外并不等于合情合理。毕竟,在“最难”背后,差的不是能力、水平、技术,而是差一个“好爹”,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毕竟,用人唯才早已达成共识,理应被充分信仰。同样,另一组数据不容忽视——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规模在今年的基础上再增加28万人,让明年成为又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年”。事实上,越是难就业,就越要确保社会公平,不然,挤压的可能就是农村家庭普通本科生的就业机会,因为他们无爹可拼,是弱势群体,处于就业链条的最底端。
于本科生就业而言,公平就是要确保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有同样的机会、对等的权利,避免人情与关系对公平的破坏,对农村学生就业资源的侵害。遗憾的是,尽管人社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都表示,要确保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但口号是一回事,行动则是另外一回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前不久国土部的招聘,要求北京户口,这样简便的一个条件,就人为制造了不公。而在各种现实利益的博弈中,农村学生因为社会资源的缺失,自然就处于先天的劣势地位。
因而,于农村本科生就业而言,不患难而患不公。此前,各大高校在招生时,曾有意识地向农村倾斜,因为农村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较少;如今,在就业中,也应有这种向低处倾斜的意识,毕竟农村家庭的本科生,他们和他们父母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是很有限的。在短期内无法破除各种人情干扰时,就业政策的确有必要向农村本科生倾斜,如此,才能更好地呵护就业公平,哪怕暂时无法改变农村学生就业难的事实,也需要让他们看见公平、看得到向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