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
记得有一次,飞机抵达伦敦的时候正值圣诞节后第一天。这天被西方人称为“节礼日”,满大街没有一家超市和商店开门。如果不是新华社驻外分社同事支援,我估计只能饿肚子了。英伦的圣诞,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安详、宁谧、清净。
第二年10月份一过完,“圣诞季”便挂在了英国人的嘴边。商店橱窗里圣诞雪花和打折标语一起飘飞,露天花摊上渐渐摆满苍翠的塔形圣诞树,都是真树,散发着清淡的木头香。
起初以为圣诞季一词纯属商业用语,指的就是冬天的打折季。其实不然,每当街头圣诞灯饰开始闪耀,英国千家万户,从孩子到大人,都会像上了发条一般,开始忙碌起来。
忙什么?小孩子们忙的可不是期末考。他们忙着给圣诞老人写信,报告自己是有资格收礼物的好孩子,忙着学习用旧报纸扎圣诞树,学唱圣诞歌好登台表演,还要画一张张圣诞卡给帮助过自己的人。
至于上班族,也不完全忙工作。许多英国公司在制订全年计划时,往往会特别注意减少圣诞季的工作量,就因为从老板到员工,要忙的事儿太多了——要参加朋友、同事和客户间的各种社交聚会,要帮忙打理和参加孩子们的圣诞游艺会,还要凑钱选购给老师的圣诞礼物……
而几乎人人要忙的头等大事,一件是寄圣诞贺卡,一件是买圣诞礼物。圣诞季历来是英国皇家邮政超负荷运转的时候。在英国认识的朋友,每到圣诞季来临,总会在屋里悬根长长的绳子用来挂圣诞卡,交际广的一根绳子根本挂不下。给亲人朋友的圣诞礼物,不必贵,但得一样样亲手选购,然后一份份亲手包好。
每年圣诞季,成千上万英国人还有一件必忙之事,那就是慈善,参与捐款捐物。很多家庭主妇会制作热乎乎的午餐送到流浪者的收容所,还有很多青年人会到养老院、收容所或“慈善商店”做义工。伦敦大街小巷里,到处可见各种福利机构开办的“慈善商店”,专门廉价出售捐赠物品,所得亦全部捐作慈善之用。一些大人不给孩子红包,但会准备一些钱物,让孩子从小学习向不幸的施以援手。
平安夜的圣诞大餐,犹如我们的除夕团圆饭,吃的正是万家和乐的温暖,而忙得不可开交的圣诞季,至此也便刹车。圣诞日的宁静早晨,一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分拆礼物,便是节日的最后高潮。真的举国放假了,大家也都闲了静了,除却遛狗散步,街上人影寥寥。
据说,200年前,英人并不重视圣诞节。史家早有考证说,大文豪狄更斯是“发明圣诞节的人”。从写贺卡到买礼物,从团圆大餐到积德行善,甚至于圣诞老人的造访,都风行于狄更斯小说《圣诞颂歌》在1843年出版之后。这本书,至今仍被英国家长们推崇为“最希望孩子读的书”。
农耕时代,人们冬天无事可做,正好相聚玩乐。不论东西方,一年里的大节往往都在地寒天冻之时,原因盖出于此。同样,不论东西方,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商业化,都在冲淡传统节庆的“年味儿”。尽管如此,英人过圣诞,先忙而后闲,各种细节的忙碌,一点点营造出过节的高潮;又因节日与行善相连,使得节日格外温暖,令人至今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