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睿鸫
无论何时、无论多远距离,花2元就可以坐遍北京地铁,这种局面未来将会改变。日前,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工作方案》,提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14日,负责价格制定的市发改委对此并未表态。但按照规定,地铁如果调价,需要召开听证会,并制定一套以上的调价方案供听证会上大家讨论。(12月15日新京报)
有人称,北京地铁2元坐到底堪称中国公共事业福利化的一面旗帜,如今,这种良好局面很快会打破,许多市民也会因此,付出更高的出行成本。
应当说,北京地铁当初设定的低廉票价,其目的是鼓励市民乘坐地铁,以缓解地面交通拥堵压力。一项统计显示,北京居民上下班或上下学,拥堵经济成本为335.6元/月,为全国之首。而相对发达的地铁网络以及低廉的地铁票价,的确成为不少市民乘坐地铁的首选,这无疑为舒缓“首堵”,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倘若要提高票价,则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形是,市民难以承受。最高票价10元,每月光花在交通上的费用就会有两三百元。一旦承受不起,就会坐公交。而公交一般是收费0.4元,大量公众乘坐公交,地面交通将不堪重负。正如有网友所言:“高峰时段调高票价,很可能就把低价吸引到地下交通的客流重新赶上地面。地铁清静了,造成地面更大的拥堵!”
另外一种可能是,对一部分群体而言,无论价格多高,由于是刚性需求,仍然要坐。记者发现,在北京高峰时段非常拥挤的13号线、5号线、4号线、八通线等线路,上下班的潮汐性客流特征非常明显。这种相对“刚性”的客流很难通过价格杠杆调节。这意味着,当其成为刚性必需品时,价格标杆理论就会遇到现实阻力而失灵,因为必需,所以不会因为价格提高而轻易放弃,只能咬紧牙关,痛并坐着。
实际上,政府部门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抛弃这种动辄提价的方式。譬如,可否用高峰期免费来分散客流。这倒不是笔者的发明,国外早已有这种成功的先例。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从2007年就实施了的一项“晨鸟”行动。由地铁公司发行一种特殊车票,持票者在上午7时以前可以免费搭乘地铁。当地交通部门表示,这一新的票种能每天促使约7500人次乘客在早高峰期搭乘地铁,不仅可以缓解地铁拥堵的难题,还能为每天搭地铁的乘客节省不少开支。
无独有偶,新加坡在今年四月份,也隆重推出了上班高峰前免费乘坐地铁的计划。据详细规定,在早上7点45分前出闸,乘客均可免费乘坐地铁;而在上班高峰8点前15分钟,依然可以享受0.5新元、折合人民币约3元的优惠。而“能够吸引高峰时段10%至20%的乘客提早出行”则初步体现出计划对于疏堵、引流的实际效果。
无论是墨尔本,还是新加坡,看似做了一桩赔本的买卖,但实则如何懂得合理而充争利用既有资源,用疏堵、引流的方式,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我们的政府部门,是否也该放弃提价思维,认真学习一下国外的先进管理智慧,也试着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峰期免费分散客流的公共政策呢?
(来源:齐鲁网)